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密训资料选择、填空题1.训诂:在汉代产生的一种工具性专门工作。

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3.孔颖达:“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4.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5.黄侃“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6.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7.训诂分类:(1)注释工作;(2)纂集工作;(3)考证工作。

8.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用语。

9.自然的体例:是由训诂家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时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它缺乏理论的一致性。

10.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介绍,②发展。

11.训诂学是以前人的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12.训诂学的内容,有如下两点:①释词和解句;②辨析古书异例。

13.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14.训诂学: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15.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

16.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指导语文教学;②指导古籍整理;③编纂辞典。

17.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

18.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适应教育的需要。

19.两汉是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

20.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21.正真的训诂在汉代产生的原因:①语言文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②师说差异;③统治的需要。

22.今文经:指用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多数靠口耳相传,不拘泥于字词本身,而好发微言大义,治经重实用而轻学术。

23.古文经:指先秦六国古文书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

24.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最早的注释书。

25.“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出现在《毛诗诂训传》。

26.郑玄及其《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27.《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训释词义专书之祖。

28.《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作者扬雄。

《方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

29.《释名》作者刘熙,东汉北海人,是第一部用声训方法追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30.《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这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它以“六书”理论为指导,从音、形、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

分540部。

《说文》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31.四大纂集专书:《尔雅》、杨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

32.汉代经学:经学发达,推动了训诂工作的兴盛,而训诂大师的涌现,训诂体式的完备,以及条例严密的经传注释和研究词汇词义的语言学专著的问世,则标志着训诂工作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

33.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34.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

35.再度注释的目的是为了疏通和证明一度注释,其中一些成果已经是进一步的考证。

这种训诂体式,深化了训诂内涵,并留下了更为重要的训诂材料,间接的开启了清代的考据之学。

36.再度注释局限:“疏不破注”。

37.史部: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

38.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

39.集部:李善的《文选注》、郦道元《水经注》等40.集解: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41.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42.陆德明《经典释文》共三十卷,第一卷序录可以看做全书的纲要,包括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等内容,从第二卷起依次集录有关“十五经”等经典的音义材料。

43.唐玄应与慧琳的两部《一切经音义》训释对象:佛教经典44.文字类:魏张揖《字诂》、晋吕忱《字林》、梁顾野王《玉篇》45.收集俗字、难字、杂字、错字、异体字的:张揖《难字》与《错误字》、沈约《俗说》46.文字规正方面的专书:颜师古《字样》、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47.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魏晋学者继续对声韵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声韵专书。

48.韵书:李登《声类》、陆法言《切韵》、孙缅《唐韵》。

49.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50.疑古表现在经学训诂上,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基本不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力学的说教。

51.疑古表现在字学训诂上,则不信《说文解字》,而常用自己的“理据来说文解字52.朱熹的训诂学著作及其成就:《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继承了传统训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形成了独具时代风格的训诂学。

53.明末训诂进展的表现:字书: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雅书: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方言: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综合性:黄生《字诂》和《义府》。

54.史部: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仍存汉唐遗风,言之有据,简洁实用,不空衍其说。

55.集部:洪兴祖《楚辞补注》;对唐宋文人的文集、诗集等也多有注释。

进一步扩大了训诂工作的范围。

56.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57.顾炎武:开导清代学术风气、奠定了清代即音求义的训诂方法论基础。

58.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治学方法:戴震是皖派的开山祖师,主张把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以考据通义理;注重以形证义,以音求义,在实践中发展了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思想。

著作有《转语二十章》、《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59.段玉裁著作:《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说文解字注》。

60.王念孙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释大》等。

61.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

62.沈家本:《历代刑法考》63.训诂学科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64.章太炎:(国学大师)使传统“小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真正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开创出一门完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

65.黄侃:(北大任教,章太炎徒弟)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进行了独立的专科教学,使训诂工作上升为一门有体系的理论学科,从而彻底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66.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是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

67.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六大类别: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68.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的用语很多,常见的有:①读如、读若、读为、读曰;②假借字、通;③同、即;④古今字;⑤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等等。

69.读如、读若、读为、读曰:表示借字和本字共记一词,应该按其中表词明确的字来理解词义。

70.通:表示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这里的“假借”指的是用字上的通假。

71.同、即的含义和用法:说明异体字关系。

72.古字、今字、古今字的含义和用法:多用来说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用字不同的现象,这些不同时代的用字虽然字各不同,却“同物同音”,也就是记词功能相同。

73.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的含义和用法:用来说明用字不当现象,指出应该按某个正字来理解其词义。

74.“之言”用于沟通字际关系的用法,主要用于训释词源意义或沟通同源词,有时却是说明用字关系。

75.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是阅读典籍的基础。

76.谓之、曰、为的含义与用法: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用于在属中求别,也用于同义词的辨析。

77.谓的含义与用法:多用来解释词的具体指向,说解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或者点明被释词具体所指的人或事(指)。

78.犹的含义与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主要用来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79.之言的用法:主要用音义相通而具有同源关系的词作为训释词,也有用本字解释通假字的。

80.貌的含义与用法: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

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连绵词。

81.分析句读是注释古书的先行工作。

82.原文:指被注文献本身的文字语句,为文献作者所写;83.注文:指注释家附在原文下面(或后面)的注释文字,为注者所写。

84.注家:对原文进行注释,或对注文进行再注释的人。

85.注点:指加注的地方。

86.注释对象:也叫做被注释项,是指被注释的语言单位,可以是字、词、语句、语段,也可以是篇章。

87.注释内容:根据需要对被注释项进行的注释。

包括标注字音、分析字形、解释词义、考辨名物、沟通字际关系、探求音义来源、阐述语句大意,等等。

88.注释语:也叫注释项,是表述注释内容的词句或语段。

89.注释用语:也叫训释用语,指常用于注释语中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含义或功能的程式化词语,如“读为”、“谓之”、“犹”、“之言”等,一般称为“训诂术语”。

90.训条: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项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

91.训诂专书的分类:书面训诂材料纂集,口语材料调查纂集,理论分析归纳定义。

92.集中材料以查用:《尔雅》、《方言》、《小尔雅》、《广雅》、《经典释文》、《经籍纂诂》等的编纂属于这一类。

93.在明确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指导下对字词的原创性解释。

《说文解字》、《释名》等书的编纂属于这一类。

94.《尔雅》: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

目的:集中先秦古训,以便做到以标准语释方言俗语,以常用语释难僻词语,以当代语释古语。

95.《方言》:汉代学者对各方言区语言词汇调查的总集,作者扬雄。

目的:既沟通词义的古今差别,同时又说明语词在共时的地域差异,从纵横两方面把握语词因时间和空间变化而造成的异同。

96.《经籍纂诂》:清阮元等编纂的大型训诂纂集专著。

宗旨:汇集经传训诂。

97.《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目的:纠正当时人们因不明字例之条而随意曲解字形的谬误他集中了秦代规范的小篆、周秦时期的古文、籀文,以形为纲,从9353个正篆中分析归纳出540部首,以部首统系所从之字,用“六书”的理论,分析字形来讲解字义、字音,同时融会贯通经典中的大量训释,揭示了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

(被称为“字圣”)。

98.《释名》:东汉刘熙撰,第一部用声训方法追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