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安作家表

淮安作家表

淮安现当代作家一览表整理人:11文秘(1)沈丽娟 20111003125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生平经历代表作陈白尘男1908年3月2日江苏淮阴区1908年3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清河县城(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商人家庭。

中学时代就接受“五四”新文学影响,写新诗和白话小说。

青年时代在上海求学。

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戏剧活动,曾参加南国、摩登等剧社。

后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7月任共青团淮盐特委秘书,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在狱中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和独幕剧。

1935年出狱后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

抗战开始后,在各地坚持进步的戏剧活动,创作了大量剧本。

解放后参加创作了电影剧本《宋景诗》和《鲁迅传》等。

1977年创作了历史剧《大风歌》。

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1978年后受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持建立了戏剧影视研究所,这是国内第一个戏剧学专业博士点,培养了许多戏剧人士。

《升官图》,《岁寒图》、《大风歌》、《乱世男女》和《结婚进行曲》等张贤亮男1936年12月江苏盱眙县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

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民来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肖尔布拉克》和《灵与肉》等陈登科男1919江苏涟水县1950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

1940年参加涟水县抗日游击队,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盐阜大众报》、新华通讯社合肥分社记者,中央文学讲习所学员,安徽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主席,大型文学双月刊《清明》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全国第三、五、六、七届人大代表。

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活人塘》、《杜大嫂》、《黑姑娘》、《雄鹰》、《淮河边上的女儿》、《移山记》等吴强男1910 江苏涟水县高沟镇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莱芜、淮海等著名战役。

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

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小说家联谊会会长等职。

1990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红日》、《吐丝口》、《两个侦察兵》、《堡垒》、《养马的人》、《咆哮的烟苇港》等袁鹰男1924年江苏淮安县1924年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

学生时代开始向报刊投稿,之江大学毕业后,在上海集英中学等校任教。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

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建国后,《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和第三、四届理事。

五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等。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编委会委员和《儿童文学》编委会员。

《白杨》、《莘莘》、《新生代》、《联声》、《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江湖集》、《花环》《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辛迪男1912年12月2日江苏淮安一九一二年生于天津,原籍江苏淮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九三五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在北京文艺中学、贝满女子中学任教员。

一九三六年赴英国留学,在爱丁堡大学研究英国文学。

一九三九年回国,任上海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后在上海银行界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从事民主活动,任《中国新诗》月刊编委、《美国文学丛书》编委,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候补理事秘书,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之一。

一九四五年上海解放后,去北京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会后为了便于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转入回上海改在工业战线工作,现任上海政协编译工作委员会委员、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民盟上海市委会常委。

《珠贝集》(诗集,1935,北京)《手掌集》、《夜读书记》《航》、《冬夜》、《秋天的下午》《有和无》等沙克男1964 江苏涟水80年代起,用笔名沙克、凌云、韩涵等,发表出版散文随笔、诗、小说、文艺理论300多万字。

1986—1989年主持先锋艺术社团“火帆诗歌沙龙”。

早年起作品即被推介到台港、翻译到国外,多被两岸评论报道,被称为“新归来诗人”、“直接现实主义作家。

文学与新闻双高职称,高校客座教授。

市政府城市规划咨询委员,人文策略专家。

曾为中国地市报一等奖新闻专栏“沙克在线”主持人。

获得过全国性文学作品奖10余项、新闻作品奖20多项。

现为江苏某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淮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淮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

诗歌《命运》、《有样东西飞得最高》、《死蝶》,散文《敞开生命的空间》、《美得像假的一样》,文艺理论《心脏结构草图》、《关于现代诗的泛思考》等。

潘际炯男1919江苏淮安1919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

历任《大公报》翻译、编辑,香港《大公报》驻北京记者、评论员,商务印书馆编辑、世界史组组长,香港《大公报》编辑部副主任。

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朝鲜战地散记》、《末代皇帝传奇》、《牛顿》、《慕尼黑阴谋》、《京华小记》、《娱情集》蓉子女1928 江苏涟水大学肄业,考选部交通事业人员高等考试及格。

1948年去台湾。

1951年开始写诗。

1955年与诗人罗门结婚,以“伉俪诗人”多次出访各国。

并参加“蓝星”诗社,主持后期《蓝星诗页》及《蓝星一九六四》的编辑工作。

曾任妇女写作协会值年常务理事、青年写作协会常务理事兼诗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出席在菲举行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与罗门获“大会杰出文学伉俪奖”,接受菲总统大绶勋章。

曾获“国家文艺奖”、国际妇女年国际妇女文学奖、青协第一届文学成就金钥奖。

曾先后应聘担任各公私文化教育机构文学奖评审委员,曾应聘担任“文建会”与东海大学合办“文艺创作研习班”诗组主任。

一九六五年曾以诗人身份同小说家谢冰莹、散文家潘琦君,应韩国文化出版界之邀,组成女作家三人代表团赴韩做了一次全国性的访问。

一九八三年曾参加新加坡第一届国际华文作家会议。

曾担任一九八九年亚洲华文女作家文艺大会主席。

名列《世界名诗人辞典》。

至今任有新作,被誉为《永远的青鸟》。

《青鸟集》、《七月的南方》、《维纳丽沙组曲》、《这一站不到神话》、《千曲之声》、《蓉子诗抄》、《夏,在雨中》、《石榴》、《生命》、《艺术家》、《白色的睡》、《童话城》、《一朵青莲》、《伞》、《天堂鸟》、《蓉子自选集》、《紫色裙影》、《雪是我的童年》陈民牛男1938江苏淮安原江苏省淮安市文联主席、市作协主席。

两届淮安市人大代表,四届楚州区政协委员,《知音文学》主编。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学创作一级。

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传记文学和故事集等有20部专著,计280多万字。

多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

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文艺工作者《碧血虎门》、《巾帼丹心》、《枫树湾》、《叹气沟的女人们》,《美人庄风情》、《乡魂》、《鸳鸯被》,《观音柳》、《淮安》等徐恒足男1937江苏涟水1954年毕业于淮安师范学校。

历任阜宁县师范附小教师、羊寨公社秘书,阜宁县新闻报道组负责人,中共阜宁县委办公室秘书组长,阜宁县吴滩公社党委书记,中共阜宁县委办公室主任,滨海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中共滨海县委农工部部长、县人大办公室主任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级农业经济师。

6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变通之谜》、《徐恒足杂文选》、《田野集》,《南郭先生的喜与忧》、《祖孙三代话西游》、《农民也是大海》等赵恺男1938 生于山东兖州,现居江苏淮安1955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

历任淮阴县农村小学教师,淮阴市税务所干部,淮阴市文化馆副馆长、地区文化局创作员,淮阴市文联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江苏省第七届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第四、五届委员、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届委员、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

2012年5月,当选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委,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诗歌委员会主任。

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诗集《我爱》、《赵恺诗选》、长诗《周恩来》、散文集《诗雕》、《赵恺两卷集—上卷诗歌<诗雕公园>,下卷散文<木笛>》等季镇淮男1913-1997江苏淮安季桥乡1913年6月26日出生,193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淮安中学;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后,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师从闻一多先生从事中国文学研究;1944年毕业后,曾在中学任教。

1946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文革”结束以后出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至1986年离休。

1997年3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著有长篇《闻朱年谱》、《司马迁》、《来之文录》,评论《韩愈论》、《近代散文的发展》、《王国维古史新征讲义跋》等司马中原男1933年2月2日江苏淮阴区渔沟镇1948年即以15岁年纪参与国共内战,未受任何正统学校教育。

之后,随国民党军队迁徙至台湾的他,因自学后的文笔卓越,于是担任师旅新闻官等文职宣传工作,与段彩华,朱西甯号称“军中三剑客”。

1962年以上尉军衔退役。

退役后专事写作,写作范围相当宽广。

他除了为1950年代“反共”文学的代表之一,其乡野、怀旧、武侠、《聊斋》式鬼怪通俗小说均颇有特殊之处。

司马中原作品多以其出生地江淮平原为背景,八十年代转向鬼怪故事的创作,“尝试从鬼的典型里寻找人的感情”,有“讲鬼名嘴”和“鬼学大师”的谐称。

散文则多思乡和怀念故国之作,有专集《乡思井》。

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名字被收入牛津版《世界名人录》。

除文学创作外,司马中原更以振兴中华文化为志,多年来在台湾文坛担负组织领导工作。

《狂风沙》、《荒原》、《失去监狱的囚犯》、《月光河》、《驼铃》、《云上的声音》、《路客与刀客》、《大漠英雄传》、《乡野奇谈》、《医院鬼话》、《春迟》等张静女1938 江苏淮安在上海度过童年;在江苏淮安中学、淮安师范完成学业;1957年开始工作,在江苏洪泽县广播站任播音员;1966年调至青岛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工作直至退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