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解热镇痛抗炎药、抗风湿病药与抗痛风药

20解热镇痛抗炎药、抗风湿病药与抗痛风药

作用特点:是最强的环氧酶抑制剂之一, 有显著的抗炎及解热镇痛作用。 由于严重的毒副作用,仅用于其它药物疗 效不显著的病例。 主要治疗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对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癌症发热 有效。

41
舒林酸

在体内转化成硫化代谢物,具有较强的 COX抑制作用和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吲哚美辛轻,对 肾脏毒性小,其他不良反应与吲哚美辛相 近。 适应证与吲哚美辛相似。
•Asprin
前列腺素 (组织保护作用)
前列腺素(炎症介质)
•炎症反应 •疼痛
•发热
8
环氧合酶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意义
COX-1 COX-2
环氧合酶亚型
来源 生成条件 主要生理功能
固有型
绝大多数组织 自然存在 保护胃粘膜 调节血小板功能 调节肾功能等
诱导型
炎症反应细胞为主 刺激后诱导生成 细胞间信号转导 骨骼肌细胞生长等

人们对COX-2选择性抑制剂的认识还远远不 够,在COX-1与COX-2的关系上也有争议。 研究表明,COX-1也参与炎症反应,而COX2对维持肾脏功能有重要意义。 COX-2还发挥着别的重要的生理作用,阻断 COX-2有可能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副反应。
11



2004年12月美国食
品和药物管理局发
43
六、芳基烷酸类 布洛芬(ibuprofen)
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毒性低, 故应用十分普遍。 主要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及一般 解热镇痛。 少数患者出现过敏、血小板减少、视力模 糊。 同类药:萘普生、酮洛芬、氟比洛芬等。

44
萘普生 解热镇痛作用较强,不良反应少于阿司匹林和 吲哚美辛,但多于布洛芬。 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 直性脊柱炎和各种类型风湿性肌腱炎。 氟比洛芬 抗炎作用强而毒性低,氟比洛芬滴眼液用于眼 科术后的炎症反应。 无活性前体制成注射剂用于术后镇痛和癌症疼 痛。

13
COX-1:环氧酶-1 COX-2:环氧酶-2
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白三烯 •支气管收缩
诱导物 诱导物
抑制剂
•NSAIDs(non- COX-2)
•Asprin
COX-1 (固有型)
COX-2 (诱导型)
•细胞因子 •白介素-1 •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抑制剂
•COX-2抑制剂 •NSAIDs(non- COX-2)
3
定义
解热镇痛抗炎药:一类具有解热、镇 痛作用,绝大多数还兼有抗炎、抗风 湿作用的药物。 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4
应用现状

目前已有百余个品种上市,成为全球最畅销的 药物。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3000万人服用 NSAIDs ,每年开出5亿个NSAIDs处方。 在中国约占门诊总人数的1/5~1/4的病人应用 NSAIDs,其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第二, NSAIDs是临床医师特别是骨科大夫使用最多的 药物之一。
42


五、邻氨基苯甲酸类
甲芬那酸、氯芬那酸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不优于其他NSAIDs
,且毒副
作用明显,因此不作首选药。 临床主要用作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的 二线药物。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孕妇和儿童 不宜使用。 双氯芬酸 药理作用比阿司匹林强,主要用于风湿性和类 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不良反应发 生率20%。
•Asprin
前列腺素 (组织保护作用)
前列腺素(炎症介质)
•炎症反应 •疼痛
•发热(体温调定点上移)
14
2.镇痛作用
组织损伤或炎症等引起致痛物质(缓激 肽、组胺、5-HT、PGs等)释放增加,直 接刺激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PGI2 PGE2 增敏痛觉,加重疼痛。 非甾体抗炎药主要作用外周病变部位, 抑制炎症时PGs的合成,减轻PGs的致痛 作用及痛觉增敏作用。
45
其他类:非选择性COX抑制剂
吡罗昔康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临床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主要优点是血浆t1/2长,可每日1次给药。 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低剂量时发生率为20%, 其无活性前体安吡昔康应用前景较好。

控制急性风湿热疗效确切,是临床首选药之
一,可用于鉴别诊断。
24
3.抗血栓
花生四烯酸的代谢过程
25
3.抗血栓
小剂量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 COX,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 (TXA2) 合 成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采用小剂量(75~150mg/d),预防血栓 的形成,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梗死等 疾病。 大剂量可能抑制血管壁中前列环素生成, 易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34
5.“阿司匹林哮喘”
抑制了环氧酶途径,使脂氧酶途径加强, 白三烯生成过多所致,引起支气管痉挛, 诱发哮喘。肾上腺素仅能部分对抗。
6.瑞夷(Reye)综合征
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少年服用阿司 匹林偶致Reye综合症,表现严重肝损伤和 脑病,虽少见,但可致死,宜慎用。
35
禁忌症
•胃溃疡、 •严重肝损伤 •低凝血酶原血症 •维生素K缺乏症 •血友病 •哮喘 •鼻息肉 •慢性荨麻疹

22
阿司匹林
不可逆性COX抑制剂 Ser530/Ser516 低剂量选择性 其他均属于可逆性竞争性抑制剂

23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
作用较强,用于感冒发烧、肌肉痛关节痛痛 经神经痛和癌性疼痛等轻中度疼痛。
2、抗炎抗风湿 作用较强,抗风湿病的主要药物,但用药量
已接近轻度中毒水平(每日口服3-4g),应 监测血药浓度。

26
4.其他作用
降低结肠癌的风险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放射诱发的腹泻 驱除胆道蛔虫

27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及厌食。 大剂量长期服用,可致胃溃疡或胃出血。口
服诱发加重溃疡发作。
因直接刺激胃粘膜和抑制PGs(I2
E2)合成而 引起,内源性PGs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 餐后服用,同服抗酸药或选用阿司匹林肠溶 片。
病理学
损伤早期的疼痛、 炎症反应、促进癌 风湿病 变和转移
9
环氧合酶(COX)类型与作用

COX有COX-1和CO2使PGs生成减
少,产生解热镇痛抗炎
作用。

抑制COX-1导致生理性 PGs生成减少而引起胃肠
道反应、肾功能异常等
毒副作用。
10
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 来判断COX-1和COX-2
38
[临床应用]
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及缓解轻中 度疼痛,如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痛 经等。 可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有消化性溃疡病、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患者。 儿童因病毒感染引起发热、头痛应首选。

39
三、吡唑酮类
安乃近
急性高热无特效药情况下紧急退热。
40
四、吲哚乙酸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
表了一份关于慎重
使用镇痛药的建议, 其中包括选择性
COX2抑制剂,因为
最近有证据表明这
类药物可诱发心血
管事件。
2004年9月,美国默沙东公司对 外宣布将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的王牌药物“万络”(罗非昔布)
实施全球召回。
12
解热镇痛药共同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1.解热作用
内生致热原在下丘脑引起PGE合成释放增 加,PGE作为发热介质使体温调定点升高, 引起发热。 非甾体抗炎药抑制下丘脑COX,阻断PGE的 合成,使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 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但不能降至正常 体温以下,另外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
7
COX-1:环氧酶-1 COX-2:环氧酶-2
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白三烯 •支气管收缩
诱导物 诱导物
抑制剂
•NSAIDs(non- COX-2)
•Asprin
COX-1 (固有型)
COX-2 (诱导型)
•细胞因子 •白介素 •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抑制剂
•COX-2抑制剂 •NSAIDs(non- COX-2)
19
NSAIDs发展简史

1898年;德国拜耳;阿司匹林;最早;胃肠道副作用。 1952年;保泰松;强大抗炎抗风湿;广泛;再生障碍性贫 血;限制使用。 1963年,消炎痛(吲哚美辛);抗炎镇痛作用强;胃肠道 毒副作用;淘汰。 1969年,布洛芬上市,继之丙酸类(如萘普生)、昔康类 (吡罗昔康)相继上市,疗效较好、不良反应相对较低。 20世纪80年代,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在维持原有NSAIDs 疗效的基础上,副作用又有所下降。 20世纪90年代初,研制出昔布类(COX2特异性抑制剂), 如罗非昔步、塞来昔布。

15

仅用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各种严重创伤性 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慢性钝痛 如头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 癌性疼痛等则有良好镇痛效果;不产生呼 吸抑制、耐受性与成瘾性。
3 2 1
疼痛
吗啡
可待因 非甾体抗炎药
16
3.抗炎作用

PGs既是致痛物质,又是致炎物质,NSAIDS 通过抑制PGs合成达到抗炎作用。各药的作 用差异明显,苯胺类药物抗炎作用极弱。 临床常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骨关节的对 症治疗,明显缓解炎症反应,不能根除病 因。

17
不良反应
S 2.心血管系统 3.胃肠道 4.血液系统 5.肝肾 6.其他

1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