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 辈 子 学 做 教 师

一 辈 子 学 做 教 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2010年11月,我有幸成为初中语文学科国家级培训研修班的一员,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十五天的培训。

时隔半月,我又回到华师大,参加我们淄博市的名师培训高级研修班,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培训。

任教二十多年来,经历的培训也不少了,可在华师大的这两次培训带给我的震憾是最大的。

二十多年来,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备课上课,学生成绩不错,社会家长都满意,荣誉称号不少,也曾以为自己真的是优秀教师了。

但在聆听了一位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之后,他们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锲而不舍的课改精神给了我强烈的震撼,我这才感觉到,自己已经是井底之蛙了。

这次培训之后,我觉得自己实现了一个从“旧我”到“新我”的蜕变,我的教育人生会因此改变,因为我的收获实在是太多了:一、终身学习,一辈子学做教师“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

我很明白,自己只是中师毕业,后来进修了大学课程,在专业知识上我明显落后于原始本科学历的教师。

但二十多年来教初中,以为自己的知识足以胜任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了,所以极少再学习专业知识。

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国培班中,华师大中文系方智范老师的古诗词赏析,左思民老师的语法修辞学,李明洁老师的病句研究学,马以鑫教授和冯均国教授的现当代文学阅读教学……他们渊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都让我感到惭愧和自卑。

上海市特级教师程洪兵讲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呢?文学家夏丏尊谈一代宗师李叔同时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

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

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的欢迎?于漪老师81岁了,她精神饱满地为我们做了三个小时的报告,没有看稿子,中间也没有休息,一直都正襟危坐。

她的思路是那样清晰,她的语言是那样流畅,她的功底是那样深厚,她的一生都在为基础教育呐喊,她就是我们的榜样!可是,她是那样的谦逊,她让我感到了我的无知,我感到我是多么地需要学习。

于漪老师和我们告别的时候,我的泪水流了下来,她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渺小到连自己都找不到了。

以前我以为我是我们市里的特级教师,总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很优秀,现在我才明白,我是腹内空空,我是多么需要学习啊。

她说,求学不读书是很可怕的,读书读得多少,是野蛮人与文明人的区别。

读一本书,就会受到书中的感情传染,会打开一个人视野。

她说,教课,要教到学生的心中,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的即兴创作,用生命来传承教育。

教课,就是用生命在唱歌。

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命质量都提高了,把课教到学生心中,一辈子都是他的生命中的重要财富,让我们一辈子都学做教师吧。

我非常感谢这次国培计划,是国培计划让我有了接触大师们的机会,这次培训会改变我的人生,我这一生都会不停学习,我这一生都会像于漪老师那样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二、重新定位,明确努力方向二十多年来,我的目标一直是成为优秀教师,一直以为传授知识很重要,教学成绩很重要,教学经验很重要。

摸索着前进,走了不少弯路,却很少自我反思。

这次培训,我才开始思考,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优秀教师?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做教书匠,要做“学者型”教师,而我离“学者型”这三个字还相差甚远,因为我在有些方面缺失很多:1、理论储备不够我一直不喜欢教育理论的学习,除了上学时学过几本教育理论,以后很少阅读,因为读不进去。

一直以为教育理论就是一些口号,和实际操作没有多大的关系,现在才知道是大错特错了。

王意如教授讲道:理论永远是一切教育行为的理性支点,没有这个支点,教育就是一种无意义的模仿。

一个普通教师想成为专家型教师,最缺的就是教育理论。

在上海的学校里,要培养一个青年教师成为骨干教师,实行双导师制,配一个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指导他,再从大学里找一个教授从理论上指导他。

现在建构主义理论大行其道,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者、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外部刺激的简单反应者,转变为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知识建构者;教材:由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对象。

这些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的理论依据吗?我们都知道,临淄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是齐鲁名师建设人选,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她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呢?她多年来一直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教学水平高,热爱学生,五年以前却是默默无闻,正是朱永新教师的新教育成就了常老师和她的学生。

在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常老师带着她的学生诗意生活,天天阅读,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读书,多么幸福。

这正是教育理论的力量啊!培训时华师大的吴教授对我们讲,12月28日她会到张店祥瑞园小学讲课,可能会和祥瑞园小学合作,如果有了华师大的新基础教育作指导,我们相信,三年以后,这个学校一定会腾飞,这个学校的教师一定会迅速成长起来。

2、教育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我多年来努力工作,传道授业解惑,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自己的追求,也曾经参与课题研究,2003--2005年我承担的网络开发研究任务两次获省级阶段性科研成果一等奖,两次获二等奖,在全省范围内交流推广。

我还承担国家级课题“文学社团”研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举办校园读书节活动,我们的文学社社长王来已出版了自己的书,有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

但这些都只是小步走,在课堂教学上没有多少突破。

2009年9月,我们学校成为“生本教育”实验学校,我又投入生本教育实验。

学校派我到广州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生本教育培训,我开始了我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十多年来,我习惯了自己的授课方式,也深受学生喜欢,要改变自己是太难了,要把我的课堂还给学生太难了。

一次次读郭思乐教授的三本生本专著,一次次听生本专家听课评课,终于,我的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比以前更自信了。

但是,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教育科研的能力还是欠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去发现问题,善于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逐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3、重实践,不重总结我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确实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也有自己的特色,而平时却总是疏于整理。

其实,经验总结法是最简单容易的一种方法。

我们在长期的工作中总会积累一定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把这些经验整理出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材料。

4、文学涵养欠缺为什么自己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却疏于整理,懒得动笔,主要是感觉写文章太费事了。

为什么自己的文章不能一气呵成,是因为自己的文学底子太薄了。

文学底子薄的原因何在?还是阅读不多积淀太少啊。

每天忙忙碌碌,总是没有时间,总是在工作,很少去阅读,去思考,去总结,去写作,只能成为一个庸人,一个教书匠,而不是一个学者,一个专家。

曾经听过史建筑老师的报告,他一年能读上百本书,还每天写读书笔记,他是齐鲁名师,工作要比我忙得多,为什么我还要给自己找理由呢。

今后我将把我的一天二十四小时画成24个小格子,一定要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来充实自己,来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

三、开阔视野,放眼国外教学理念郑桂华老师给我们讲到了国外的课程标准:美国“标准”多次使用了建构(build)、获取(acquire)、凭借(apply)、调整(adjust)、利用、应用(apply 、draw on、use 、employ)、应对(respond)、参与(participate)等可观察、可测评、可比较的动词。

我国的目标还是比较多用“感受、体味、体验、提升、深化、陶冶、追求、领悟、树立、增强、拓展”等词语,缺乏具体的规定性。

这说明我国更侧重于过程性和表现性目标的取向。

我国目标中所写的“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方法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根据需要与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等;但是,这些条件仍然有大而无当之嫌,缺乏规定性。

美国的12条标准附有产生行为结果的条件,美国“标准”中所附加的条件是具体的、可行的,因为这些条件实质上规定了课程的内容要素;指出了影响学生产生预期行为的特定范围和规范。

吴遵民教授为我们讲到西方国家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的培养和教育:比如,英国在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即首先把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

又如,在德国的学校,其环境教育完全是采用渗透式的方式进行的。

换言之他们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课程。

这种融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乃至学生日常生活的方式,起到的正是“润物细无声”与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潜在的方式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更深的影响。

岳龙教授给我们讲的是要反省我们的教育: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学业能力考试”的成绩以外,主要看学生平日各学科成绩,看学生的品行、兴趣爱好、特长、个人自传、老师推荐信以及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这时他们看重的是一个孩子的全面素质,并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

如果美国大学像我们这样“一考定终身”,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不会有现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景观了。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

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

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

”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教育应该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有大工业。

而教育呢?教育可能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

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