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书法教学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瑰宝,不过这门艺术似乎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去,逐渐被数码科技所代替。
小学生是学习软笔书法的最佳阶段,在心理学上,人们理解这个阶段的学习模仿水平很强,尤其是对技巧的训练培养,我校为了传承这个传统艺术文化,使之不被遗弃,自二00三年以来便开设了书法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及兴趣小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了硬笔、软笔书写技法,并于二00八年通过了省书法研究学会验收,正式成为书法研究实验学校,经过数年来的研究、实施,使书法成为了一种校园特色文化。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书法教师,我在长期的书法教学中感受到,软笔书法的教学要求较高,不但要写得整齐规矩,而且要接触到笔法、墨法、章法、笔势等较高层次的艺术教学。
那么,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的书法教学道路,则是当务之急。
一、激发兴趣,发掘潜能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在书法学习中,一个学生一旦对学习书法产生兴趣,他就会以此为乐,这种乐趣就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书法知识也就较容易被掌握,这种学习的愉悦感就会促使他更深入的学习书法,作为书法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学习兴趣作文章,愉快地教学。
我认为,首先对于正处在启蒙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常讲解书法家学艺之路,书体演变,以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消除书法训练中的枯燥乏味。
我在书法课上,经常讲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古代书法家刻苦习字的故事,给学生讲“滴水穿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学习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创作的灵感。
再次,为让平面而单调的书写练习不让学生失去书写的乐趣,而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通过播放古筝等优美的古典音乐或讲一些书法家的学书历程,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做到因材施教,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特别是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要以正面的引领使其发现自身的问题。
二、勤于临帖,寻找规律
临帖是书法教学必经的启蒙阶段,老师要在这个学习的起点上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要鼓励学生观察贴上字的笔画和结构,随时随地提醒学生的坐姿、笔姿,擫、压、钩、格、抵五指执笔法。
让学生通过临帖练习,力求将字写得准确、工整、匀称。
笔画与偏旁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它最基础、最重要也最枯燥。
但是笔画的书写是基础,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帖上的笔画,重点是起笔、收笔和转折,使小学生知道哪里是较明显的提按。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笔画的变化更是精妙。
在《兰亭序》中有
20个“之”字,20个“之”字各不相同,真正写出了捺的变化。
如在教学捺的变化时,出示“又、八、不、边、双、从”等字,让学生通过观察区分斜捺、反捺和平捺。
使学生发现笔画在不同字中的变化,从而感受笔画规律,触类旁通。
这样在他们学其它的笔画形态便相对应容易了。
但是一味看和记会变得枯燥,让学生失去兴趣。
如何将这些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把规律性较强和特点比较突出的偏旁串连起来归结成易于识记的口诀。
如“口字旁”与“口字底”同是竖长折短而且内收,但是位置却不同,于是我归结成:“字左字底同一口,竖长折短且同收。
左口偏上请记准,下口让上三四分。
”我发现田字旁比口字旁长,而且是左竖长右折短。
于是:“田旁不同口字旁,形体宜长不宜方。
口旁皆是横折短,田旁却是折画长”。
再比如“犭”如果用:“大风吹来竖钩弯,两个短撇挂上边。
一个拦腰挂得稳,一个只挂小半边。
”这样既比较好记,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内容的难度也降低了。
不过,笔画的教学如果仅仅观察和讲解,就会非常的枯燥。
而人体美妙动作的姿态,往往和汉字美妙的组合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使用动作表演这个形式来类比迁移,让学生从直观有效的形象中去加深对书写规律的理解。
我们能够将笔画的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形象地表现出笔画的运笔方法。
例如在教学“中”字的时候,悬针竖的运笔就和勒住马脖子的动作是一样的。
能够让学生先模仿勒住马脖子的动作,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引出悬针竖的笔画教学。
这样学生在
刚才的实践中,对悬针竖的运笔就掌握的比较深刻。
软笔书法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小学生的书法教学道路。
通过学习书法,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并自觉地承担起继承发扬中国书法文化的责任。
在平时一笔一画的训练中培养一笔不苟、耐心稳妥的良好品质;在尝试创作中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