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竞赛规则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竞赛规则
前进行答复。 正式竞赛中所使用的事实以修正后的内容为标准。 5. 赛题的使用 初赛两轮皆采用“1 号赛题”开展竞赛。初赛之后的各阶段比赛,皆采用“2
号赛题”开展竞赛。
五、 评审
1. 评委席的组成 决赛评委席将由 5 位评审组成,其余每场竞赛评委席由 3 位评审组成。每场 竞赛评委会推荐产生 1 人担任审判长。 组委会邀请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和高校富有实践经验的法学高级职称 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库,负责所有竞赛场次的评审工作。每一场次的评委席由法 官、检察官、律师、教师等委员组成,不包含竞赛双方队伍所在院校的委员。 2. 评委的回避 各队指导老师不得担任评审。 评审如任教于该场竞赛两队所属院校的,应当回避。 任何参赛队伍及其所在院校不得为本队或其他队伍的胜负以任何形式向担 任评审的人员施加任何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如有发现上述行为者,将取消有关院 校代表队竞赛资格。 3. 评委评判 评审以竞赛组委会提供的评分标准为原则对参赛代表队进行评判、投票及打 分。评分原则及内容请详见评判标准。 4. 点评 每场比赛在合议庭评议比赛结果结束后,由合议庭对双方的表现进行点评。
3. 赛题的修正
各参赛队伍对于各轮竞赛所使用的赛题中的事实如有不明之处,应于各轮竞 赛在日程安排中所标注的截止时间前,依规定形式向组委会说明,组委会秘书处
-4-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规则
将于各轮竞赛在日程安排中所标注的截止时间前酌情进行澄清解答。 4. 赛题的释疑 组委会如确认需澄清解答时,将于各轮竞赛在日程安排中所标注的截止时间
赛程图解
-3-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规则
第一日 第二日
上午 下午 上午 下午
初赛 ⑴vs⑵
初赛 ⑶vs⑷
初赛 ⑸vs⑹
初赛 ⑺vs⑻
初赛 ⑼vs⑽
初赛 ⑾vs⑿
初赛 ⒀vs⒁
初赛 ⒂vs⒃
初赛 ⒄vs⒅
初赛 ⒆vs⒇
初赛 ⑵vs⑶
初赛 ⑷vs⑸
初赛 ⑹vs⑺
初赛 ⑻vs⑼
初赛 ⑽vs⑾
-6-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规则
的理由和根据。 5. 书状的修改 书状提交后于日程安排中所标注的截止时间后不得修改。组委会秘书处将以
截止日期前最新一份文书作为最终确定文书使用。
七、 竞赛开庭阶段
1. 原则 竞赛双方应以赛题所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开展模拟审判程序,不得编造证据。 模拟法庭每个案件开庭时间不超过 100 分钟,每场竞赛的具体时间由评委会 确定。 控辩双方的上场人数需符合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证人、被害人和被告人等 的人数由赛题的实际内容决定。控方或辩方的各自单场上场人数不超过 3 人。 2. 开庭前 所有诉讼法律文书交换、证据目录交换都应当在模拟法庭开庭前完成。模拟 法庭开庭时不再延期开庭。开庭文件,包括起诉书、辩护词,证据目录和所有需 要开庭质证的证据材料,在正式开庭前规定时间内由秘书处根据双方递交的文件 交给模拟法庭法官组,提交数量应符合法庭、当事人数。为保证庭审效果,法官 着法官袍,公诉人、辩护人、代理人应着正装(被告人不受此限)。 3. 身份确认 比赛前请各参赛队准备好本场参赛队员的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学生证 等),并于进场比赛前向工作人员出示。未携带有效证件的参赛队员不得参与本 场比赛。 4. 质证及辩论原则 比赛双方应于案件材料确定的范围进行质证与法庭辩论。质证及辩论程序首 先应由控方开始,而后由辩方做答辩。质证及辩论中法官可介入提出问题。辩论 可进行多轮次。 言词辩论时,双方不得使用并要求对方出示赛题中所附证据以外的任何展示 品,包括实物、图画、文字及声音等各种形式的展示品,一切陈述及答辩限于口
-7-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规则
头说明方式为之。 证人由公诉方派队员扮演,被害人可以作为证人出庭。被告人由辩护方派队
附件:竞赛开庭程序与时间分配 ................................................................ - 12 -
-1-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规则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规则
为保证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根据《全国大学 生模拟法庭竞赛章程》的有关精神,制订本规则。
四、 赛题
1. 赛题的选取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材料为刑事案件。 案例均来自司法实践,并提供案件主要证据材料。案件选取应符合以下几个 基本条件:案件应当是真实案件;案件应当具有基本的证据材料;案情具有可辩 性。 2. 赛题的发布
组委会将按照日程安排上所注明的时间将赛题发布,并发送短信通知各赛队 领队。
一、 参赛队伍组成与资格
1. 参赛队伍与队员资格 除经组委会核准外,本次竞赛限报名的 20 所高等院校组织选拔代表队参加 竞赛,每校限报一支代表队。 参赛队伍由上述学校法学专业或公安专业在校本科生组成。 2. 队伍组成与挑选 每一参赛代表队应由不多于 8 名队员、2 名指导教师组成。领队对外代表该 队并负责与组委会联络相关赛务和其他事宜。 参赛队伍一经组委会在规定的时间确定,其队员不得更换或增加。 3. 指导与咨询 本赛所有相关赛务,包括案件分析、课题研究、书状撰写以及言词辩论等, 皆应由参赛队员单独或合作完成。 参赛队员可以接受指导老师以及其它人员的指导。指导老师的指导可以包括 为参赛队员讲解有关的法律基本知识,提供有关的资料和训练辩论技巧的指导。 但案件的分析、法律意见的形成、法律书状的撰写和出庭比赛必须由参赛队员独 立完成。 除各队的指导老师外,参赛队伍也可以向其他专家和学者进行咨询,但咨 询内容以法律基本知识为限。 参赛队伍也可运用图书馆、网络或其它渠道进行相关资源的搜寻与运用,但 不得抄袭或剽窃。如有违反学术规范的抄袭行为,将取消有关参赛队的参赛资格。
三、 赛制
本届竞赛采用循环赛与淘汰赛相结合的赛制,并设置复活赛。 1. 初赛。初赛共计两轮,每支队伍根据本队编号,得以不同的持方(控、 辩)与本队前后相邻的队伍各进行一场比赛。 2. 根据初赛成绩,将有 8 支队伍进入半决赛,其他队伍进入初赛复活赛; 3. 半决赛获胜的 4 支队伍进入决赛,负的 4 支队伍进入二等奖复活赛;决 赛获胜的 2 支队伍获得本次竞赛的一等奖,负的 2 支队伍获得二等奖;二等奖复 活赛获胜的队伍获得本次竞赛的二等奖,负的队伍获得三等奖; 4. 初赛复活赛获胜 6 支队伍进入三等奖复活赛,负的队伍获得优秀奖;三 等奖复活赛获胜的 3 支队伍获得三等奖,负的队伍获得优秀奖; 5. 本届竞赛共产生 2 个一等奖,4 个二等奖,5 个三等奖,9 个优秀奖。
初赛 ⑿vs⒀
初赛 ⒁vs⒂
初赛 ⒃vs⒄
初赛 ⒅vs⒆
初赛 ⒇vs⑴Βιβλιοθήκη 半决赛半决赛半决赛
半决赛
初赛复活 赛
初赛复活 初赛复活 初赛复活 初赛复活 初赛复活
赛
赛
赛
赛
赛
二等奖复 二等奖复 三等奖复 三等奖复 三等奖复
活赛
活赛
活赛
活赛
活赛
决赛
决赛
6. 立场。初赛各队立场由本队队伍编号决定,每场比赛编号靠左的一方为控 方,编号靠右的一方为辩方。初赛之后的各阶段比赛,双方的立场由抽签决定。
“法源杯”第四届
竞赛规则
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 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组委会 2016 年 4 月 广州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规则
目录
“法源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规则 ................................. - 2 一、 参赛队伍组成与资格 ........................................................................ - 2 二、 报名与队伍编号..................................................................................- 3 三、 赛制 .......................................................................................................... - 3 四、 赛题 .......................................................................................................... - 4 五、 评审 .......................................................................................................... - 5 六、 书状 .......................................................................................................... - 6 七、 竞赛开庭阶段.......................................................................................- 7 八、 评判标准 ................................................................................................ - 8 九、 奖励 ....................................................................................................... - 10 十、 规则解释与修正...............................................................................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