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山市顺德区总体规划(2009-2020)

佛山市顺德区总体规划(2009-2020)

《佛山市顺德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设施建设规划》公示材料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佛山市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二年九月全过程公众参与全方位共同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央提出的“2020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为了贯彻中央精神,适应顺德区“大部制”改革的需要,经区政府批准,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于2010年7月组织开展了《佛山市顺德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内容涉及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和医疗保障等八个方面,提出均等化的目标和指标,并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相结合,通过空间落实均等化目标,实现目标、指标、坐标“三标合一”,同时顺应“大部制”改革,从政策机制、财政投入等方面提出保障实施,指导顺德区未来10年公共服务发展和财政投入方向。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作为规划编制单位,规划前期已通过问卷调查、部门座谈、实地踏勘等形式充分吸收民意,目前已编制完成《佛山市顺德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设施建设规划》成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将规划成果予以公示,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

本次规划成果法定公示期为30天,自2012年9月20日至2012年10月20日止,公示期内,欢迎您对规划成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佛山市顺德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设施建设规划》成果通过以下网络公示: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网:/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发表意见和建议:1.民意传真——0757-********2.信函邮寄——顺德区大良德民路行政大楼3楼(528300)为了适应改革发展新形势,完善顺德教育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丰富文化、优质教育、充分就业、满意医疗、健全保障,使社会各阶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组织编制《佛山市顺德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设施建设规划》,从制度层面推进、从空间层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领先于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典范,作为顺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推动顺德建设“科学发展中国家示范区、体制改革的试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新型区域合作的模范区、城乡发展一体的先行区”,为“两转型一再造”的建设提供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支撑。

二、规划范围覆盖佛山市顺德区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806平方公里,包括10个街镇,108个行政村,93个居民区。

三、规划期限2011年至2020年。

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四、规划原则与国家政策和上位规划衔接原则。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可支配能力相适应原则。

与大部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相适应原则。

“先行先试”的示范原则。

到2020年,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管理有效、切合“大部制”的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全面达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娱有所乐、行有所便”的要求,服务水平和建设标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能为其他地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提供新鲜经验。

六、公共教育到2013年末,幼儿园达到等级幼儿园办学条件比例达到65%,小学本科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55%,初中本科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100%,高中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25%,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

全区小学新增21所,扩建25所,易地重建3所;初中新增6所,扩建4所,易地重建3所;高中新增3所(完全中学1所),扩建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增1所,扩建6所,易地重建2所。

在机制方面,由顺德区教育局牵头成立公共教育均等化工作推进小组,负责制定公共教育均等化年度目标和计划、运营管理计划,研究相关政策措施,编制实施细则,推进具体工作,重点提高优质幼儿园比例,通过提高教职工与幼儿比、按市一级标准审批新办学校、收回承办权、以评促建等手段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降低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门槛;试行校长和教师的聘任、轮岗制度,实施指标到校;落实财政投入和各部门职责,初步建立公众参与与责任部门监管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到2015年末,幼儿园达到等级幼儿园办学条件比例达到75%,小学本科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60%,初中本科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100%,高中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30%,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

与2013年相比,全区小学新增7所,扩建12所;初中新增5所,扩建3所;高中新增1所,扩建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增2所,扩建1所。

在机制方面,继续提高优质幼儿园比例,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降低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门槛;职业教育试行“二元制”教育模式,初步构建符合顺德区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行校长和教师的聘任、轮岗制度,实施指标到校;落实财政投入和各部门职责,基本上建立公众参与与责任部门监管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初步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公共服务供给形式多元化框架。

到2020年末,幼儿园达到等级幼儿园办学条件比例达到85%,小学本科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70%,初中本科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100%,高中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比例达到40%,职业技术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

与2015年相比,全区小学新增9所,扩建7所;初中新增4所,扩建5所;高中新增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扩建2所。

在机制方面,职业教育全面推行“二元制”教育模式,完成符合顺德区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落实财政投入和各部门职责,全面建立公众参与与责任部门监管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完成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形式多元化;推动双语教学,着力引进国际化人才,借鉴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促进教育国际化。

(图1:规划顺德区教育设施布局图)七、公共卫生到2013年末,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婴儿死亡率低于2‰,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6人/10万人,职业病健康监护率达到85%,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1人,每千人护士数达到3.2人,每万人拥有卫生监督员达到1.1人,每万人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达到2.0人,社区卫生覆盖率达到100%。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40.9元/人;设施建设方面,建成区级公立医院1处(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建成街镇级公立医院1处(桂州医院);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5处。

机制方面,重点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以及推进公共医疗卫生管办分离。

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运营模式改革试点,选取一个镇进行改革探索,实施由政府全额投入社区医疗,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人、财、物问题,实现社区医疗的公益属性。

理顺政府与下属医疗机构事业单位的关系,试点推行院长竞聘制度,为医疗机构制定行为规则、确定绩效目标、服务标准,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政策、法规、规划、准入、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

到2015年末,职业病健康监护率达到90%,每千人医生数达到2.3人,每千人护士数达到4.6人,每万人拥有卫生监督员达到1.2人。

医院建筑面积达到126.4万平方米,千人床位数量达到4.3床,医院床位总数量达到9207张,配置医技人员12500人,医师5880人,高级职称比例占15%,中级职称占30%,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水平居省内同级先进水平。

机制方面形成稳定的顺德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方案,推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实行工资统发。

同时要出台“管办分离”的具体实施政策。

扩大推行院长竞聘制度、探索跨街镇的医疗卫生服务集团及机构,建立区、街镇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以及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配套机制。

到2020年末,公共卫生标准进一步提升。

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婴儿死亡率低于1.5‰,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0人/10万人,职业病健康监护率达到100%,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每千人医生数达到3人,每千人护士数达到9人。

每万人拥有卫生监督员达到1.5人,每万人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人员达到2.5人,社区卫生覆盖率达到100%。

到2015年,医院建筑面积达149.6万平方米,千人床位数量达到5.0床,医院床位总数量达到13600张,配置医技人员28700人,医师6900人,高级职称比例超过15%,中级职称超过30%,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水平居国内同级领先水平。

机制方面完善顺德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方案,全面解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的问题。

进一步健全区、街镇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以及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配套机制。

(图2:规划顺德区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图)八、公共文化体育到2013年末,图书馆人均藏书达到0.8册/人,千人阅览坐席2座,信息化服务站点拥有量1台/万人,文化活动场次达到区级2次/年、镇级6次/年,村级12次/年,体育运动人口达到50%,人均体育事业经费投入达10元/人,街镇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站普及率达20%,村居体育指导员人均拥有率1%。

投入设施建设方面,建设区级文体设施2处,顺德区体育中心,顺德少年宫;街镇图书馆5座;镇街文化站5座,镇街体育公园体育中心共8处,社区级文体中心改建60座。

机制方面,重点推进社会资金投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相关机制,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出台积极鼓励民间和华侨资本投资的相关政策。

到2015年末,文化活动场次达到区级4次/年、镇级8次/年,村级15次/年,体育运动人口达到60%,人均体育事业经费投入达15元/人,街镇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站普及率达40%。

机制方面,形成社会资金投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相关机制,制定税费优惠政策机制,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

完善积极鼓励民间和华侨资本投资的相关政策。

到2020年末,人均藏书量达到1.5册/人,阅览坐席达3席/千人席,每社区电影放映场次数12场/年,文化活动场次每年区级活动不低于4次,每镇每年不低于8次,每村每年不低于15次。

体育运动人口比例达70%,街镇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站普及率100%,村居体育指导员人均拥有率达2‰。

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多渠道投资兴建文体设施的相关政策机制,制定社会投入文体服务税费优惠政策。

制定政府对基层文体设施的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补助的具体政策,提出政府采购公共文体服务的政策机制。

(图3:规划顺德区文化设施布局图,图4:规划顺德区体育设施布局图)九、公共交通到2013年末,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10%,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达到7.8标台/万人,公交车停车供应能力达到50%,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达到30%,自然村通达率达到100%,镇巴发车间隔≤15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