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建筑的形成在春秋战国,定型在秦汉,最强盛在隋唐,在宋代发生巨大的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要特点:①以木材、砖瓦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结构方式②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构设规律③造型优美④装饰丰富多彩⑤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式(用于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显著的特点是梁柱之间采用榫卯连接。

总结宋代建筑艺术经验的文献是《营造法式》。

总结明清以来古民居营造技术的文献是《营造法源》。

在我国建筑史上,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的是瓦当。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台基:普通台基(用于普通民居)、较高级台基(用于官员、富商宅第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更高级台基(常见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最高级台基(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

挂落是梁枋下的装饰构件。

彩画是我国木构建筑的色彩装饰,原为防潮、防腐、防蛀功能,后来突出其装饰性。

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仅用于宫殿和坛庙的主殿、堂、门处,大量运用龙、凤图案,间补以花卉图案,大多以蓝绿为底色,主要分为盒子、找头、枋心三部分。

旋子彩画:用于官衙、庙宇的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殿,以花卉图案为主,图案色彩除了蓝绿金外,还使用了一定量的白、黑色。

苏式彩画:用于住宅、园林建筑的室内,画面图案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雕饰:木雕是古代建筑中用得最广泛的一种雕饰。

砖雕的第一个兴盛时期是南北朝,它在所有的雕饰艺术中最受民间建筑欢迎,其规范形式第一次被载入《营造法式》是在宋代。

嵌雕,是在园林建筑装饰中用得比较少的工艺。

庑殿顶(四阿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

硬山顶,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屋顶的两个坡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

歇山顶,一条下脊、四条垂脊。

悬山顶(挑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没有正脊,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卷棚顶,屋顶没有明显的正脊。

脊兽最高等级为十个。

中国古代城市与城防建筑中国七大古都:安阳、西安、开封、洛阳、杭州、北京、南京。

明南京城墙:城垣内侧周长33公里,不仅是全国第一,而且是世界第一,其中的聚宝门规模最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

明代的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最大型的、保存最完整的,建有马道六处、敌台、宽20米和深10余米的外围护城河。

丽江古城:唯一融合了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城镇。

平遥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初县治砖城。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最早修筑长城的。

汉代长城东起辽东,西迄莆昌海长10000公里,在三次征服匈奴的基础上修筑而成。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修筑的,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代长城全长7000公里,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

明长城的著名城段:八达岭,又叫居庸关,是北京通往塞外高原的唯一通道,集长城所有特点于一处,并以惊、险、奇而著称。

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由徐达主持修建筑,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华北与东北的交通咽喉,是万里长城的第一关。

嘉峪关,素有“大漠雄关”之称,关内是一片绿洲,关外是一片戈壁,是扼住河西走廊通道的重要关隘。

司马台,被中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指出:“长城是中国建筑之最,而司马台长城是中国长城之最。

宫殿建筑宫殿的布局: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社为土地,稷为粮食)、三朝五门(我国古代宫殿布局的最高形式,“三朝”为大朝、常朝、日朝,“六门”为皋门、路门、应门、库门、雉门)、前朝后寝。

宫殿外陈设:华表、狮(麒麟,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三王狮”)、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我国在秦汉时期就已广泛应用)、嘉量、吉祥缸、鼎式香炉、铜龟和铜鹤。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金銮殿),举行皇帝即位、诞辰以及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重大国典。

中和殿是皇帝在前往太和殿途中的小憩和在此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执事人员的朝拜。

保和殿是皇帝宴请外藩王公贵族和京中文武大臣的场所,清后期也是殿试的场所。

养心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沈阳故宫中的文溯阁专为收藏《四库全书》之用,建筑形式仿浙江宁波天一阁。

大明宫: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

明堂:被称之为“万象神宫”。

礼制建筑北京太庙:过去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地方,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配殿严格对称。

北京社稷坛:象征“普天之下莫非黄土”,并祈求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天坛是我国古代礼制建筑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群。

国子监是中央掌管教育的机构,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清代将国子监与太学合而为一。

辟雍(璧雍)是商周时期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

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地宫建筑形制和棺椁材料随朝代的发展有不同形式的演化,其中用木材被称为“黄肠题凑”的椁室建筑方式主要出现在西汉。

周代出现“封土为坟”。

秦汉两代的“方上”,封土为陵,代表是秦代秦始皇陵和汉代帝王陵墓。

唐代是“以山为陵”,唐太宗开创了“依山为陵”的典范,典型的代表是唐乾陵(武则天与高宗李治的坟墓)。

宋代又恢复了较小规模的“方上”形式。

明清两代是“宝城宝顶”形式。

殉葬制度的演化:原始社会未期出现了殉葬习俗;商代是人殉制的鼎盛时期,后期时人殉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没有那么普遍。

我国现存著名帝陵:黄帝陵(是中国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帝陵,始建于春秋战国,位于陕西黄陵县,内立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秦始皇陵(位于陕西,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其中的秦兵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汉茂陵(汉武帝的陵墓,位于陕西,历时53年修成,周围还有霍去病、卫青等20余个陪葬墓)、唐乾陵(是唐代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位于陕西乾县)、北宋陵、明十三陵(长陵为朱棣之墓,位于陵区正中,地上建筑规模最大;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及其二后的陵墓,墓中出土了金冠、凤冠、瓷器、丝织品等珍贵文物,是最著名的地下宫殿)、清陵、中山陵(孙中山的陵墓,位于南京市)。

中国民居建筑五大民居:四合院(不对外开窗,是一座完全封闭的小型建筑群)、陕北窑洞住宅、“一颗印”住宅(是西南地区最普遍的住宅,住宅地盘、外观皆方整,被四四方方的外墙所包围)、客家土楼(底层一般用作厨房、畜圈及杂用间,二层主要储藏粮食,一二层外墙皆无窗户,上层为居室,向外开窗,内侧的地板走廊供各丧典礼或其他公共活动之用)、吊脚楼(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下层用作牲畜棚和杂物间,楼上是生活起居空间)。

楼塔桥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仿木的五层楼阁,总高51.4米)、岳阳楼(位于湖南省,是黄色琉璃瓦盔顶的三层三檐的木结构楼,其中的滕修楼、范作记、苏手书和邵篆刻称为“天下四绝”)、江西的滕王阁(“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广西的真武阁。

“三王文词”: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绪的《滕王阁赋》、王仲舒的《滕王阁记》。

楼阁式塔: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佛塔)、杭州的六和塔。

密檐式塔: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的千寻塔、北京天宁塔。

覆钵式塔(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喇嘛塔,由尼泊尔青年匠师阿尼哥设计,塔身形似宝瓶)、北京北海公园白塔。

亭阁式塔: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石塔)、河南登封全善寺净藏禅师塔、山东长清灵岩寺慧崇塔和三藏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方便和尚塔、山东长清灵岩寺慧崇禅师塔(是仅存的双重亭阁塔)。

金刚宝座塔:属于密宗一派的佛塔,真觉寺、云南曼飞龙白塔。

河北安济桥(赵州桥):建于隋朝,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世界上最大的敞肩拱。

苏州宝带桥:建于唐朝,是孔数最多的联拱石桥,桥栏不设栏板。

泉州洛阳桥(万安桥):建于北宋时期,由当年郡守蔡襄主持建造,采用了“垒址于渊,种蛎固基”的方法使桥基和桥墩石胶固牢,是我国著名的梁式石桥。

北京卢沟桥:始建于金代,明、清两代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葺和重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

程阳永济桥(程阳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州,木石结构,五个石砌的桥墩上建有侗族风格的楼亭五座。

园林《园治》一书的作者是明朝人计成。

世界古代三大园林体系:源于公元前15世纪的中国园林,源于公元前13世纪的欧洲园林、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西亚园林。

当前我国保存的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园林。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有一定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主要有:叠山(筑山)、理水、建筑、植物和动物,其中我国独有的是叠山。

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按占有者身份可分为:皇家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上海的豫园)、宗教园林(天坛公园、地坛公园、孔庙、北京碧云寺、扬州大明寺西园、杭州灵隐寺)、公共园林(杭州西湖、济南趵突泉、昆明大观楼、北京什刹海)。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为:北方园林(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江南园林(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岭南园林(广东顺德的清晖园<明朝建造>、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和佛山的梁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叠山、理水、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

厅堂,是园林的主体建筑,是园主接见宾客、宴请聚会的主要场所,居于园林的重要位置,常常做为园林的构图中心。

楼阁,是园林中的多层建筑,大都为两层,可供登临观览,通常被设置为园林内重要的景观看点。

馆斋,馆是日常起居的场所,斋供读书之用。

榭,用作藏器或者讲习武的处所,平面常为长方形,水榭则要求三面临水。

亭,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最富民族形式的精华,主要供人休憩观景,常被作为造园“点景”手段。

路与廊,是中国园林中最富有可塑性和灵活性的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景手法:抑景(通常用假山作屏障)、添景(在距离较远的高低两景之间多层设置、虚实相间,花木常被用来作远山、远塔的添景)、分景、隔景、夹景(用不醒目的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形成一个相对狭长的空间,把游人的视线引向那个远方景点)、对景(此处可见彼景色,相互可以对看)、框景、漏景、借景、障景。

皇家园林:颐和园,是我国现存大型皇家园林中最为完整、最为典型的一个,也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重建并改名为颐和园,有“须弥灵境”、“万宝塔”等建筑遗址,其中的谐趣园是仿无锡的寄畅园而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