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定风波》优秀课件

苏轼《定风波》优秀课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 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 刚自己还在瓢泼大雨中悠闲地走着, 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
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将西 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 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 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 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 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 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 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 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 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东坡突围》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 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 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 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 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 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 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 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 谐爱开玩笑的人。
生哲理;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诗词背景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 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 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 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 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 心境。
读(文) 析(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不觉
探(法)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 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 左右自己的心情。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 义.
❖ 表面是: ❖ 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
也不是朗朗晴空; ❖ 深意是: ❖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 ❖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 ❖ “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
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 ❖ 这句表现苏轼旷达的心态。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 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 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处之, 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杂而深邃 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达的。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
雨 淋or躲
偶 然
选 择
客 观
主 观
…… ……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 第三年时所作,作者在这首 词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 度?
②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 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畅所欲言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
❖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上片:
描写苏轼面对风雨的心理感受, 表现了词人面对苦难的旷达超脱精 神。
欣赏词的下片
—— 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
阅读有关写苏轼的作品
推荐篇目: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林语堂《苏东坡传》
新课导入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 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 当时并无蓑衣.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 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 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 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 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 书》
竹杖芒鞋轻胜马?
❖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 “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 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轻 :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 闲散
❖ 马:
奔波
❖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 “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作者采取用典手法,借用陶渊 明的典故Βιβλιοθήκη 抒发自己意欲归隐 的心情。总结
《定风波》这首词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 然现象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 理,以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的手法体现了作者乐观、豁 达自信的智者襟怀。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6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 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 镇定态度,他在风雨中仍泰然处 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 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 战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