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世纪后欧洲文学十九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原因: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
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动摇。
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入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力之势。
(一)巴黎公社文学巴黎公社文学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产物,也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及其独立斗争的展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西欧的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相继出现了萌芽状态的无产阶级文学,如法国的工人诗歌、英国的宪章派文学和德国的革命诗歌等。
巴黎公社文学主要包括公社斗争前后约二十年间公社战士们的大量文学创作,其基本题材多取自巴黎公社革命事业,真实地纪录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迹和反对派血腥镇压的滔天罪行;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斗争的主题;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诗歌是公社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欧仁·鲍狄埃、让·巴蒂斯特·克莱芒和路易丝·米歇尔是公社诗人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米雪尔(著名巴黎公社诗人):《和平示威》狄盖特:《红色圣女》鲍狄埃:《国际歌》。
深深植根于革命斗争现实的巴黎公社文学,以其鲜明的政治倾向、丰富的思想内涵、昂扬的格调和理想的光彩,谱写了无产阶级文学光辉的第一章。
(二)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
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和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自然主义先声。
19世纪60年代初,龚古尔兄弟登上文坛,它们相继发表理论和作品,标志自然主义的诞生。
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初,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
与此同时,他创作了系列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20部,使其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
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深受他文学观点的影响,其中著名的有莫泊桑和若利-卡勒·于斯曼(1848-1907)等。
他们曾共同发表短篇小说集《梅塘夜话》(1880),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
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后,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全欧,尤以在德国的声势最大。
特征:1、再现自然,就是真实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写日常生活。
2、强调客观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价值评判,而是解剖家。
3、突出的科学性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
4、要求描写达到一种科学性的精确,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实验的过程。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左拉的《泰莱丝。
拉甘》是其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
《卢贡—马卡尔家族》是左拉自然主义大型系列小说,它的副标题“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小酒店》第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
主人公少妇:绮尔维丝。
作品对人物进行了生理学的把握。
《娜娜》是《小酒店》的续篇。
绮尔维丝的女儿:娜娜,小说展示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空虚和淫乱,有明显的遗传和环境决定论的自然主义特色。
《萌芽》描写劳资矛盾。
主人公青工:艾蒂安。
朗吉耶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
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三)唯美主义唯美主义发端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
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抛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的口号。
他在《〈阿贝杜斯〉序言》(1832)和《〈莫班小姐〉序言》(1834)中明确提出了艺术的非功利属性;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60年代,帕尔塔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唯美主义产生于对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恐惧和厌恶,也产生于对功利主义和虚构道德的愤慨。
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使这批敏感而脆弱的才子们因无所适从而退避三舍,期望在超政治、超现实的艺术象牙塔里寻求安慰和满足。
他们既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也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激发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
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
美,必然是、也只能是“无用”的;而“有用”的、功利的事和物,都只能归属于“丑”类。
唯美主义不仅割裂了“美”与“善”的联系,还进一步将“美”与“真”剥离。
对鄙俗现实的深恶痛绝,使他们认为艺术的认为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盖”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得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
他们甚至进而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艺术化。
基于对艺术“非功利性”和“非现实性”追求,唯美主义者强调美应是纯粹的、绝对的、奇特的、形式的,而创作则是自由的、想象的、虚构的、“撒谎的”。
因而,他们的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
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独立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与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幼稚实际上贬抑了艺术在社会文化纸的地位和作用。
代表作家:(1) 泰奥菲尔·戈蒂耶,法国唯美主义的始作俑者。
代表作《珐琅和雕玉》(1852),其他重要诗集还有《阿贝都斯》(1832)、《死亡的喜剧》(1838),小说《莫班小姐》(1836)等。
(2)奥斯卡·王尔德,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理论家。
早期创作有诗歌和童话,《诗集》(1881)和童话集《快乐王子》(1888)。
8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充分阐述了他的唯美主义文艺观。
(四)象征主义19世纪70年代崛起于法国的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有着姻缘关系,但其成就、声势、影响,都要大于后者。
夏尔·波德莱尔,在19世纪中叶孤傲地独步独步文坛,是一位兼容并蓄而又标新立异的“奇才”。
他以一部惊世骇俗的诗集《恶之花》和数十篇见解独特的文艺批评,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并吸进了后来者,使他成为后来诸多文学流派的共同先驱。
象征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浮夸热情,不满于帕尔纳斯派的雕琢空泛,更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忠实模仿不屑一顾。
他们力图重新把握文学的特征,努力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
因而,波德莱尔的“通感”论便成了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石。
朦胧美和神秘色彩,是象征主义作品的显著特色。
他们的诗句大多流畅自然,富裕乐感。
但其中多有象征、暗示、隐喻,“模糊与精确相连”(魏尔论语),从而使诗意飘忽,半明半暗,留下了更多想像、品味的余地。
象征主义诗人对音乐性的追求,意在使诗歌能与音乐一样对观念世界作出暗示。
内在韵律的丰富,更增添了诗歌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
代表作家:(1) 保尔·魏尔伦,法国著名的象征派诗人。
(2)阿尔多尔·韩波,是最具反叛精神的一位象征主义诗人。
代表作《醉舟》《黎明》等,以瑰丽的想象、巧妙的“通感”脍炙人口。
(3)斯蒂芬·马拉美,象征派的泰斗。
著名的有《牧神的午后》(1876)、《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1897)。
二、20世纪的西方文学客观现实:20世纪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历史的飞速发展,使各种社会哲学思潮异常活跃,文学上也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格局。
对西方来说,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一来,世界就不再是完整有序、不言自明的了,单一的思潮和单因决定论也已不复存在。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与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都对20世纪的文学和文化影响巨大。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20世纪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唯意志论、“超人”哲学、优生学等理论被帝国主义利用为侵略扩张的“理论依据”,直觉主义、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成了许多现代派思潮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则成为一切被压迫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主义和追求平等自由理想的思想武器。
20世纪诡异多变、扑朔迷离的现实,使作家产生了许多怀疑、困顿乃至迷惘,也使当代读者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代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要求能动的探索,不喜欢作家为他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使他们产生“必然如此”的阅读期待。
19世纪读者与作品之间的那种和睦信任关系已被打破。
当代读者迫切需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认识和鉴赏当代人无限丰富的生活和无比复杂的处境和命运,因而只有多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文学的多元化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认识需求和审美需求,探索新的方法来表现这个世界就成了当代作家包括现实主义作家的共同课题,各种文艺思潮和流派的出现和更迭也就是一种历史必然了。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两大潮流。
现实主义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普遍的艺术倾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模式。
20世纪现实主义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获得新的内涵和意蕴,向着更高的多元化境界发展,表现出广泛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不拘成规的艺术活力。
这是20世纪人类主体意识进一步成熟和深化的表现。
(一)前期现实主义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的一个变化特点是“向内转”:从外在描写走向内在描写,从描绘形成人物性格、行为的客观世界走向描绘人物“内宇宙”的主观精神世界;思辨倾向越来越加强,见证意识日趋淡薄;世界不再是与“我”无关的独立存在,而是“我”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东西。
20世纪现实主义的这一新发展,必然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难分难舍的联系,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题材: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了一批长河小说,作家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泛的题材书写当代社会,铺就了前所罕见的鸿篇巨著。
总体而论,这时期的作品还具有下层人民得到较多反映、劳资矛盾更多触及、战争题材作品空前增多、自传成分增强、象征手法和幽默幻想手法得到综合运用、情节日趋淡化、典型人物的塑造不再是艺术追求的中心等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上半叶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欧美各国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坚持并发展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家,其中不少都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苏联新文学的崛起,更为现实主义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
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性的反法西斯主义浪潮中,以反战和反压迫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了一次高潮,史称“红色三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