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貌课件习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地貌课件习题

[尝试解答] (1)A__(2)C
[技法总结] 1.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技巧 (1)判断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因此地球表 面六大板块的交界处(分为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为地壳运动活跃地带。 (2)解释常见地理现象:①解释大褶皱山脉(如安第斯山脉)、裂谷(如东 北大裂谷)、海洋(如大西洋)、岛屿(如日本列岛)等宏观地貌的形成与分布; ②解释地震、火山、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3.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 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 化。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 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 褶皱所致。
(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 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 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 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1.日常生活中,作为建材使用的大理石属于岩浆岩。 (×)
2.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 )
3.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而形成
的。
(×)
4.一般来说,山区山泉出露的地方多为断层构造。
(√ )
5.大庆油田所在的区域地下为向斜构造。
(× )
6.千姿百态的名山胜景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 (1)分析判读地质构造。褶皱判断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岩层的弯 曲形态进行判断;二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2)判读地貌形态。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 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断层常形成块 状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
1.地壳物质循环原理 (1)岩浆上升经 冷凝作用 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 变质作用 形成变质岩。 (3)地表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 沉积岩 。 (4)各类岩石经 重熔再生作用 形成岩浆。
2.常见的地形倒置规律 (1)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 张力 作用,岩石破碎,易被_外__力__侵_岩性 坚硬 ,不易被侵蚀反 而成为山岭。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变深,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解题流程] 考查 结合区域图,从区域认知的角度,通过综合思维考查内力作 定位 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4.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干旱、半干旱
以 风力 作用为主,多 风力侵蚀 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地区 湿润、半湿润
_流__水_作用显著,多 流水侵蚀 地貌和 流水堆积 地貌 地区
多 冰川 作用,常见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 高山地区
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信息①:图中示意河流单侧断面上四个平坦面的位置分布, 以及砾石、基岩等地物分布状况 信息 信息②: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 提取 信息③:四个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 径 T3>T0>T2>T1 信息④: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
(1)由信息②可知,河流的上游河段,下蚀作用明显,结合信息④可推 知 T0 应为目前河床上的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接受泥沙堆 积面积会扩大 (2)结合信息①、②、③可知,四个平坦面中 T3 堆积的砾石砾径最大, 综合 位置最高说明该平坦面形成时期,河流的流速最大,所以堆积的砾石 判断 砾径最大 (3)结合信息①、③可知 T3、T2、T1 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 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 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 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4)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 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学以致用] 1.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 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 M 河段 向西流入黄河,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 流。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 道。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专题四 地貌
核心 主干自检
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1)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岩浆 、D 侵入 型岩浆岩、E 喷出型 岩 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① ,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_②___。(填数码)
2.板块分布示意图
(1)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 C__印__度__洋__板__块___。
[尝试解答] (1)A__(2)A__(3)D
[技法总结] 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 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由于涑水河是间歇性季节河流, 汛期河水可以净化水质,但枯水期河流干涸,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 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故其河水的水质肯定极差;从纬度位置来看 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故不 会有凌汛现象。]
2.(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 片中界面 M 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 M 之下的“乙”是一 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 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
外力作用与地貌
[例2] (2018·全国卷Ⅰ·T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 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0、T1、T2、T3, 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 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1)界面 M 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 N 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1)D (2)C [第(1)题,界线 N 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 了地壳受水平挤压产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 M 是水平岩层的下 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M 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 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 正确。M、N 能够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包 括古气候、沉积物的变化),A、B、C 错误。第(2)题,M 界面以下 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 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 岩层,A、B 错误,C 正确;甲岩层及其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 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 错误。]
3.(2018·海南高考·T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 由地表平坦的 X 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 Y 区组成。X 区的玄武岩岩层 较厚,Y 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 X 区和 Y 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1)D (2)B (3)B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古河道废弃、涑 水河从乙地质构造流向甲,结合教材知识“汾河谷地为地堑”,可 以判断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地垒。第(2)题,根据材料可以判断 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甲地质构造下降,乙地质构造上升,改变了地势, 使现汾河经 M 河段向西流入黄河,而原河道废弃。第(3)题,涑水河 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结合我国雨带移动和该地的气候,可以判断 涑水河夏季为汛期,冬春季为枯水期(干涸)。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
(2)X 区和 Y 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1)D (2)C [第(1)题,图中显示 X 区和 Y 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 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 所致。第(2)题,图中 X 区和 Y 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 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 X 区 和 Y 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 异的最可能原因是 Y 区海拔高于 X 区,再加上 Y 区地表起伏大于 X 区, 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X 区和 Y 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 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差异、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
(1)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2)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 )
A.M 河段的溯源侵蚀作用
B.地壳运动改变地势起伏
C.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
D.修建铁路导致河流改道
(3)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 ) A.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B.枯水期河流基本无自净能力 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 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 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 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 风化作用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