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当前,各医院都把医德医风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据不少患者的反馈意见表明,患者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评价并没有“水涨船高”,不妨从心理学角度对这种现象作一些探讨。
1、性格特征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习惯于给病人劝告与指导,不习惯让病人作为合作者参与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从众型人格、内向性性格并且情绪稳定的病人可以很好地接受。
可是,如果医生碰到的是一位独立型人格、外向性性格而且情绪不稳定的病人,医患双方就容易对对方的行为感到不快,不易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2、移情与反移情大多数人患病后,心境低落,情绪压抑,在医院的陌生环境中,同生疏的医生接触时,病人对这位医生的印象容易受其以往对类似人物印象的影响,如果他以前对类似人物有好评并有良好关系,那么,他对该医生便可产生移情,易于发展积极的关系。
另一方面,医生也常常基于自己过去与他人的关系,将某些情感投注病人,此为反移情。
3、心理应激对医生来说,不仅需要对病人做出正确的诊治,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某些心理和社会问题,当医生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满足上述需要时,就会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感到紧张焦虑。
对护士来说,长期值夜班使生活质量下降,由于工作责任大,常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从病人方面看,生病本身就可以引起心理应激,特别是患急性病时。
此外,病人向陌生的医务人员求助时,对那些不得不做的检查与治疗,对生疏的环境与规章制度等,都可能紧张、焦虑。
如果医患双方心理应激过于强烈,或超过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以愤怒、恐惧等情绪形式爆发出来,从而对医患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4、医患间的动机冲突医患的共同目标是战胜疾病,按理说不应当有冲突,但实际上医患间的冲突是十分常见的。
医务人员期望病人不折不扣地执行医嘱,而病人期望医务人员用高超的技术为自己解除病痛,并能尊重自己。
如果医务人员不能适当满足病人的需求,或者病人不能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去做,均会损害医患关系。
5、医务人员的情绪因素调查发现,有32%的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而且女性高于男性,护士高于医生。
护理人员中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是:25~34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型、A型行为者。
可见,医务人员如果对自己心境低落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就可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投射给患者,使其受到伤害。
6、医务人员的行为因素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患之间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患者则根据医务人员的行为,评价他们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
例如:尽管有的医务人员强调自己对患者的服务很到位,但是,患者对他们说话的语气和眼神感到不舒服。
而有些情况下,虽然患者的疾病没有得到期望的疗效,但由于医务人员采取的治疗措施及时稳妥,患者及家属对此反而能理解。
日期:2001-6-16结合归因理论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拥戴。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
关键词:医院;医患沟通;医患关系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拥戴。
1 良好医患关系从医患沟通开始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一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实践活动的展开与良性运转。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减轻病人心身痛苦,创造最佳心身状态的需要,是促进医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效果的需要。
加强医患沟通,是塑造医院形象的需要医院尽管拥有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如果缺少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就会影响医院的形象。
在医疗服务中良好的人文关怀要通过医务人员进行,所以加强医患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塑造医院的形象。
加强医患沟通是患者及家属的需要我们大都熟悉这样的情景——病人坐下来就诊时,总要把坐椅朝医生的方向挪一挪,向医师靠拢,这当然不会是完全无意识的行为,人际距离也是沟通的手段。
靠拢医师,就是感受疾病痛苦的病人对来自医师方面的关切和爱的期盼。
医师在与病人的接触中,如何建立合理的距离关系,是医患间真诚沟通的重要方面和手段。
患者到医院看病,希望与医务人员进行平等交流,获得尊重,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利——知道病情是起码的要求。
如果对自己的病情不明白,就不容易理解医疗方案,也可能因此而产生矛盾。
医务人员如能告之真实病情,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及家属的支持,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医生对在用药、检查、改变治疗方案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知,这样既尊重了患者,又拉近了医患关系,更能避免可能发生的矛盾。
病人就诊时,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温馨和体贴,因而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极为关注、敏感。
如果医护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引起误解,甚至诱发医患纠纷。
曾听说在某医院有一位医师总是得到病人好评,当向病人调查时,许多病人都提到“是一种感觉”、“说不出的感觉”。
请病人举具体的例子时,众多的病人、众多的事例中有一项共同的内容,这位医师在与病床上的病人说话、诊治时,“他总是弯下腰来,前倾着身子,让人感到亲切、体贴”〔1〕。
这里医生的身体姿势、行为方式就是沟通的媒介,能让病人感受到医者的关爱和体贴。
可见,医患沟通是多方面的,随时、随处都在发生和进行的。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工作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一位顾问曾做过一项调查:当病人诉说症状时,平均19s就被医生打断了〔2〕。
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既代表了广大患者的利益,又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和利益。
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知名医院被病人投诉于媒体,说医师对病人不负责、十分冷漠。
院方在处理此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病人在投诉中反复强调:“在整个接诊的过程中,医生都没有抬头看过我一眼,居然把处方开出来了”。
院方查看病历,发现医师记录了病人的主诉要点,用药非常对症,从诊断病情到开出处方都是正确的,这说明医师是认真负责的。
为什么病人要投诉呢?就是因为医师“看都不看我一眼”,难道“看一看”就这么重要吗?在医疗服务中,“看一看”确实是重要的,因为当医师注视着病人时,他的眼神就会向病人传递着同情、温馨和关爱,沟通就这样得以完成。
将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所有的医患接触都当作真实瞬间来把握,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真实瞬间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服务提供者抓住机遇向顾客提供服务,展示服务质量的时间。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病人主要是通过这些真实瞬间感受医疗质量的好坏。
医院的窗口服务、医生诊察、床前交班、查房等都是医疗服务的真实瞬间〔3〕。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风险性高的学科。
在生命过程和许多疾病中,还有很多没有被人类完全认识,有的虽已认识但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医患双方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互相信任显得十分必要。
只有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才能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才能使医务工作者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医学事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2 医患沟通中存在的医患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医患双方的矛盾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它始终贯穿于医疗工作的全过程是不能回避和掩盖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
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医学科学领域有很多未知数,有的是尚无办法解决的,同时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有高有低,医疗机构的设备和级别也不一样,即使在医学发达国家也同样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以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
而病人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在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服务态度生硬冷漠,医疗技术水平不高,职业素质低,在医德医风中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人数虽少但影响极坏。
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医疗体制和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卫生改革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体制和机制,束缚着改革的进展,也影响着医患关系,形成负面影响。
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公费劳保制度,实行基本医疗,用药受到限制,病人又要承担一部分经费,当病人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时,往往将不满发泄到医院或医务人员身上。
3 改善医患关系的措施现在许多医院都重视医患沟通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还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要求,有的甚至是量化的要求(如:规定住院医师1周内与病人沟通1次等),这些当然是有益的,但是需注意的是,沟通不仅仅是谈话。
以为说了话就完成了沟通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病人对医者有殷切的期盼,有敏锐的观察。
他们对医者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因此,为了发挥医者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医者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沟通手段和运用技巧。
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手术刀。
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语言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病人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病情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泄气的话,也可以使病人抑郁焦虑,卧床不起,甚至不治而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但是,正处于改革中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医方与患方关系的一些矛盾引起各方关注。
我们应该分析其原因,认识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付之于行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
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解决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针对其特殊性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卫生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真正起效于解决现实中的医患纠纷。
目前对卫生立法的更高要求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但建立或健全的真空期,造成了有些纠纷在处理上的无法可依、无的放矢。
医学的复杂性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针对复杂的患者个体,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技术的运用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