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稀土市场发展状况及中日稀土贸易走向分析

日本稀土市场发展状况及中日稀土贸易走向分析

摘要稀土作为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在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年日本稀土市场的发展状况及政府关于稀土资源的政策演变,结合近年来中国在稀土贸易争端中的态度,阐述了个人对中日稀土贸易走向的看法。

关键词稀土资源;市场状况;政策演变;发展趋势日本稀土市场发展状况及中日稀土贸易走向分析一、稀土资源的重要性稀土素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纺织、陶瓷、玻璃、永磁材料等领域,是发展高技术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料。

因此,稀土资源在像日本这样的高科技国家倍受青睐。

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型国家,其支柱产业包括精密制造业、电子工业和汽车制造业等都以稀土作为重要的生产原料,对于稀土的敏感程度非常高。

另外,稀土在军事上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对日本军事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稀土对于日本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比黄金还要渴求的资源。

二、近年来日本稀土市场发展状况(一)日本国内稀土总体供给情况日本的稀土消费量仅次于中国,国内又无稀土资源,因此生产混合动力汽车和很多家电产品等所需要的稀土原材料全部依赖进口,大部分是从是从中国进口的[1]。

由图1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6年日本稀土进口量和从中国稀土进口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进入2006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稀土回收系统及替代材料的发展及稀土进口源头多样化的影响,日本稀土进口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从国别角度来看,2007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稀土约36183吨,为历史最高,此后由于日本稀土进口渠道拓宽,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此外,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改进等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日本不同种类稀土产品的进口情况变化也不尽相同,需要在先升后降大背景下具体分析。

(二)日本国内各领域稀土需求情况如图2所示,2009年至2013年日本国内不同领域稀土的需求情况变化各不相同。

由于稀土元素氧化物品种众多,在催化剂领域用途广泛、性能优良,再加上受有环保车补贴的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增加的带动,以稀土为主要原料的镍氢电池的需求急剧增加,所以日本国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稀土需求强盛,呈逐年递增趋势;磁体领域的稀土需求量在2010年急速上升到6000吨以上后呈小幅震荡状态,虽然2012年日本钕铁硼磁体产品销售下降,但是由于高耐热、高矫顽力产品需求旺盛,所以金属镝用量未见较大减少;玻璃添加和荧光粉领域的需求量在2010年以后一直呈逐年减少趋势,且玻璃添加领域的下降幅度远远高于用于生产电视的荧光粉领域的下降幅度,2012年由于两大公司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制造光学玻璃用的氧化镧用量平均减少74%,同时生产镜头添加用的氧化钇、氧化钆的需求也大幅减少;而研磨材料领域的需求量在省资源对策、产品销售低迷以及企业舍弃材料再利用的影响下大幅下滑,最后稳定在2500吨左右的低位水平[2]。

三、日本政府的稀土政策演变(一)建立资源储备体系由于日本自身稀土资源极为贫乏,资源储备就成为其保障资源长期稳定供给的首要措施。

日本的资源储备制度分为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两个层次,民间储备体系的建立早在1974年日本通产省就已出台相关政策,而国家储备体系的建立,直到1983年随着《国家稀有金属储备制度总规划》的发布才开始。

但是日本的稀土储备并非在储备制度建立之初就已开始,而是随着稀土资源国内外供需矛盾的日益凸显才纳入到储备体系当中。

日本政府在2006年发布《国家能源资源战略新规划》,将稀土、铂、铟3种稀有金属列入储备对象,即将稀有金属储备种类扩展至10种,至此稀土被正式列入储备体系中[3]。

日本稀土储备起步较晚的原因在于,近年来中国逐步加强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使日本国内稀土供给的稳定性存在挑战,加之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其不得不关注稀土长期供给的风险。

(二)降低进口依赖程度四年前围绕着钓鱼岛的争端,中日两国关系出现紧张,作为占世界稀土生产量90%以上的中国,停止了对日本的出口,导致当时许多日本企业陷入了困境[4]。

因此,日本除了建立有效的资源储备体系外,还通过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和研发替代材料两种手段来降低对稀土的进口依赖。

在2001年原有法律的基础上,日本在2010年发布的科学技术白皮书中提到要开发稀土高效回收系统、稀土替代材料,还通过设立环境废物管理研究基金优先资助稀土回收提炼研究[5]。

2009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07年启动的稀有金属替代材料开发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元素种类,又于2012年发布了对使用稀土的项目提供50亿日元补贴计划,用于鼓励和支持降低镝、钕磁材料的使用及提高稀土回收利用等各类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

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和研发替代材料已经成为了日本现阶段降低资源进口乃至消费的重要手段。

同时,政府对于上述两类研发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尤其在研发资金上的补贴,成为日本降低资源进口依赖度的重要基石。

(三)拓宽资源供给渠道尽管前面两项政策成效显著,但从长远考虑日本政府并不满足于现有措施对于降低稀土长期供给风险的作用,所以拓宽供给渠道以寻求多元化的资源供给成为其降低稀土供应风险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达成这一战略目的。

首先,日本已联合欧美多国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的出口限制政策提出上诉,以期迫使中国放弃稀土出口限制,保持现有供应渠道畅通;其次,日本政府积极开展稀土资源外交,陆续越南、哈萨克斯坦、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投资稀土资源[6],拓展新的稀土供应渠道。

再次,鼓励对本土稀土资源进行勘探与开发,尤其以海底资源为重点。

2009年,日本制定并发布了《海洋能源及矿物资源开发计划》草案,明确提出要鼓励国内对于周边海域海底矿床资源的调查与开采。

可见,日本在寻求多元化稀土资源供给方面的努力和决心。

四、中日稀土贸易的发展趋势近几年,全球稀土市场受到两大因素制约。

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需求不振。

虽然2010年宏观形势开始见好,但2012年经济又开始下滑,特别是消费稀土较多的日、美、欧,经济增长率皆在2%以下,这严重影响了稀土的需求量。

另一个制约的因素是2011年的稀土价格飞扬,由于大大超出了用户的成本底线,不少稀土用户或积极寻求替代物,或停止经营。

双重打击之下,2012年全球稀土消费量跌破10万吨REO。

尽管如此,这或许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如果去除经济因素影响,只从稀土本身看,随着应用的深入,用于消费领域的稀土数量仍然可观[7]。

(一)日本稀土市场发展走向日本作为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大国,占全球稀土需求的三分之一,自身的稀土资源却十分匮乏,发展电子和新能源汽车所需的稀土主要靠进口供给。

据日本经济贸易和产业省2012的数据报道,中国稀土供应占全球的97%,日本一家就从中国进口了总出口量的89%,可以说日本稀土供应的命脉完全掌握在中国手里,中国的出口限制措施令日本深受影响。

加上近年来的钓鱼岛事件及东海争端使中日关系日趋紧张,2012年中国对日本稀土出口量继续下降。

为了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日本目前在继续从中国进口稀土资源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从全球搜购稀土。

日本政府和企业通过在海外收购矿产权益等方式分散曾完全依赖于中国的采购渠道,日企在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4个国家持有稀土矿权益,满负荷开工后对日出口量预计每年将超过1.65万吨。

(二)中国稀土市场发展走向自2003年中国政府对稀土实行配额制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本国的稀土资源。

2010 年,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将稀土材料列为重点项目。

2013年8月,由工信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八部委专项整治稀土行业行动的方案正式发布。

同年,已经酝酿许久的中国稀土大集团化提上进程,通过整合争取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

而2014年3月,中国首家专门以各类稀土产品为交易品种的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所——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正式开盘运营,进一步为中国未来定价稀土市场提供支持[8]。

在以上种种政策的影响下,以往各地方稀土企业“诸侯割据”、恶性竞争、资源破坏的局面将有所改善,中国稀土市场将朝着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

(三)中日稀土贸易的发展趋势2014年3月26日,世贸组织公布专家组报告,初步裁定中国对稀土、钨、钼相关产品采取的出口关税、配额管理措施违反WTO相关规定。

2014年4月8日,美方进一步主动就该稀土案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出上诉,迫使中国在稀土案上必须迎战。

败诉并非最终结果,中方于4月17日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提出交叉上诉,同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宣称,无论上诉结果如何,中国保护资源、环境的政策目标不会改变,也将继续以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式加强对资源类产品的管理,维护公平竞争。

通过以上材料,综合之前关于中日两国稀土市场的分析不难发现,虽然目前情况下全球稀土市场不是很景气,但从长远来看,稀土资源依然是未来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对于稀土的需求量依旧很大,短期内很难完全摆脱对中国稀土进口的依赖。

但是,日本政府通过建立资源储备、发展回收系统和替代资源、拓展新的供应渠道等手段,稀土资源的整体需求量和对中国稀土进口的依赖程度都有所下降。

再加上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于资源保护,特别是稀土这类战略资源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以往恶性竞争的资源出口局面很难再重现,本文认为中日之间的稀土贸易会朝着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成熟理性方向发展,短期的阵痛和摩擦是必然的,但是只有建立在公平理性基础上的合作才会长久、稳定。

参考文献[1] 冀丽安.近十年日本稀土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J].稀土,2013,34(6):95-99.[2] 刘思德.2013年日本稀土市场近况[J].稀土信息,2013(10):25-27.[3] 魏龙,潘安.日本稀土政策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4(4):40-47.[4] 彭炳光.日本政府的联合体制促进了稀土替代战略[J].稀土信息,2013(11):27-28.[5] 陶春.中日稀土资源战略比较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37-40.[6]崔伟艳.“天量稀土”背后的日本资源战略[J].世界有色金属,2013(11):60-62.[7] 熊家齐.对全球稀土需求的基本认识[J].稀土信息,2014(1):12-16.[8]窦学宏.败走WTO,中国稀土应该何去何从[N].中国有色金属,2014-06-26:14-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