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申请书: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申请书: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申请书
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肺复苏中
课题名称:
的应用研究
申请者:
所在单位: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填报日期:
2002年7月15日
广东省卫生厅
二○○一年制
立题依据:心肺复苏成功与否除与心脏骤停时间及原发疾病的严重程
度等有关联,还与能否及时恢复有效的自主循环密切相关,有效的自
主循环的建立是随后脑复苏成功从而挽救生命的前提。

1、“标准的”心肺复苏术只能产生心脑低灌流,不是以维
持生物系生命。

研究表明,胸外心脏按压,心排量仅达正
常的1/4~1/3,颈动脉平均压极少超过5.3Kpa,心脏血流量
仅为正常的20%,而且,随着心肺复苏术(CPR)的进行
心肌缺血时间延长,导致其反应性逐渐下降,并最终失去
对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性。

使得心肺复苏是失败。

因此,
寻找一种更为有效而可行的方法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
率有着重要意义。

2、急诊体外循环可为病人提供一定的氧供及稳定的循环
血量,可及时有效地恢复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有效地恢复患者的自主循环,为大脑提供稳定的氧合血灌
流,减轻缺血后的脑损伤,为脑复苏的最后成功提供了前
提条件。

3、国内外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应用体外循环可显著提
高动物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神经功能也较常规心肺复苏明
显改善。

随着体外循环灌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使得迅速
在床旁建立紧急体外循环成为可能。

4、本研究就紧诊经股动脉体外循环能否提高心肺复苏成功
率,缩短有效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保持复苏后循环的稳定
性,以及是否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
旨在探讨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5、参考文献:
6、 1. Cagao K,Hayashi N,Kanmatsusek,et al
Cardiopulmonary cerbral resuscitation using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Bypass,coronary reperfusion therapy and mild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Eardiac arrest outside the hospital.I Am coll cardiol
2000,36(3):776-83
1、为心肺复苏寻找一条新途径,从而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抢救
成功率,同时为心脏、脑功能极度衰竭的患者探求一种新的临
时替代方法,为最终处理起原发疾病而赢取时间,抢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效益。

2、研究内容:
(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2)恢复有效自主循环所需时间。

(3)血液动力学监测。

(4)血氧情况分析:血气分析。

(5)脑功能状况:
1.脑电波
2.神经功能评分:GCS评分或其他
3、拟解决的问题:
(1)各科室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各类人员的培训。

(3)原发疾病的恰当处理。

(4)便携式体外循环机的购置。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病例选择: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
(2)分组:随机分为二组:
A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心肺复苏。

B组:进行常规心肺复苏的同时迅速建立动-静脉心肺旁路进行体外循环。

(3)监测内容及观察指标:
1、有效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从开始心肺复苏到恢复有效自主
循环所需时间。

2、血液动力学监测:所有患者置漂浮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记录CVP、PAWP、CO、MPA等参数。

3、血氧监测:动态行血气分析,记录各时间点PH、PO2、PCO2
等数值
4、脑功能状况监测:
A:脑电波:所有患者均监测脑电图,观察记录脑电波情况。

B:神经功能评分:采用GCS评分评定其各时间点临床神经功能状况。

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查询了国内外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相关资料,理论依据充足,设计新颖、科学、合理。

(2)本院急救中心每年有上百心肺复苏患者,病源充足。

(3)本院急救中心医护人员能熟练进行常规心肺复苏,为课题的进行提供了保证。

(4)本院急救中心配有体外循环机供心肺复苏使用,且有参与本研究的麻醉科医师进行管理使用。

(5)本院心内、胸外技术力量雄厚,为心肺复苏基础疾病的处理提供了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