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要从孩子开始培养
摘要:孩子那惊人的笔墨如魔术般神秘莫测,潜伏着巨大的艺术能量。
这些虽无章法,但却大拙大巧,恰到好处,与大师们的画极其相似,大师们常被儿童画的大胆创新所倾倒
关键词:涂鸦期象征期意象期写实期
一、儿童的美术活动是儿童步入人生的早期精神活
动,绘画伴随儿童成长,反映着人的生命印迹。
儿童创造的原生态视觉符号,表现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是他们用来进行陈述、表达和与人沟通的工具。
大多孩子的绘画虽然欠缺艺术的完美,但具有原始美的能量。
有些儿童的作品在内容和画面形式结构方面,完美和谐,表现出了很高的原创性和个性特征,具有不可低估审美价值。
孩子的画稚拙,纯真而富有情趣。
在他们的画里蕴藏着鲜的艺术生命。
孩子那惊人的笔墨如魔术般神秘莫测,潜伏着巨大的艺术能量。
这些虽无章法,但却大拙大巧,恰到好处,与大师们的画极其相似,大师们常被儿童画的大胆创新所倾倒,他们常说:“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灵感受世界上的真善美,留住童心就是保护了艺术的天赋。
儿童绘画的演进是渐变的,其历毫无隔裂痕迹,没有截然的阶段。
只是由于前人为了研究和指导美术教学的需要而将儿童绘画的演进分为如下若干阶段:
(1)涂鸦期
3岁之前的孩子只要拿到笔都喜欢随意涂画。
画出的线轻淡,杂乱,不成形,是由手无意识的运动而产生的绘画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涂鸦期。
(2)象征期
3岁的儿童对手的小肌肉群的运动能有所控制,开始产生表现意识并对其所画的形状冠以形象名称。
但所画形象与其称之的物象相距甚远或根本看不出眉目,仅是一种象征性质的表现所以叫象征期或符号表现期。
(3)意象期
5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试着画自己意中的形象,这是儿童绘画的第三阶段,也是儿童绘画的主要时期,年龄约在5—9岁。
此时期所画的东西,不只在儿童意识中代表某物,而且能够与所画之物相象,并能表现出一般特征,观者皆可以认出。
(4)写实期
写实期,是儿童产生与倾向眼光,开始向逼真、具体实感的绘画学习故称写实期。
此时期的儿童年龄一般在9—15岁。
儿童的美术教育是用来满足对儿童的兴趣、发展其智力、培养其情感、完善儿童人格的手段。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与自身的生命和谐,使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儿童绘画的目的不应是一种技能的习得,而是要通过绘画活动培养他们的有益兴趣,发展其观察认知能力、表现表达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并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丰富情感,发展其个性以及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每个孩子从敢画、会画、爱画,到初步的会用画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睁大眼睛看世界,闭上眼睛想世界,拿起笔来画出童心世界“的发展目标。
家长不应像成人学画画那样来要求儿童,应该意识到儿童本身就有创造符号、进行造型、运用色彩表达自己情感与认识的要求与能力,不要认为只有按成人的要求画出来的画,才是好的儿童作品。
这样做,不但没有达到让孩子学好画画的目的,反而是辛辛苦苦的“剥夺孩子自主发展的权利”。
学习美术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发展,美术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增强其旁通性。
这对学生智力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和不可忽视的。
美术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课,这样使眼的敏锐观察力、大脑形象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李、手之灵巧都得到了提高,这都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历史上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在科学和文学方面都要很高的成就。
而发明家瓦特、富尔敦、莫尔斯等又都是业余画家。
政治家丘吉尔、文学家雨果、普希金、鲁迅,学者闻一多,著名演员梅兰芳,甚至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乃至我国历史上的某些皇帝,都能画一笔好画。
这就很真实地证实了美术教育对智力的发展和迁移,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二、学生掌握了美术基本知识和表现技巧有利于各科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
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对形态、比例、空间、透视、色彩等等的认识及初步的表现技能,建立美的观念,提高视觉修养,这对于各科的学习或尔后从事的文学、艺术、理工、生物、医学、地理、考古或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美育,提出造就人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论。
也就是培养人,不但要使其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行为准则和受到艺术的陶冶。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能磨炼人性。
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之徒。
美,首先是艺术珍品,能培养细致入微的性格,性格越细致,人对世界的认识越敏锐,从而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多。
欣赏图画就是认识情感的世界,鉴赏大自然就是维护自然的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梵高说:“我要根据自己的气质和个性来表现事物”。
所以只要我们对于美术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会是天才画家,每个孩子也都能成为天才画家。
每个孩子也都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