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1.四平市畜牧业管理局,吉林四平 136000;2.四平市铁东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四平 136001)摘要:本文从畜牧主管部门的角度,经全面思考和深入探讨,论述了我市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我们的建议,对于各地进一步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消费安全和社会稳定,直接关系到生产发展和现代牧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畜产品产量逐步上升,人民群众对畜产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党和国家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日趋关注,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以来,“从产地到餐桌”,国家不断加大了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下面从畜牧部门的角度提出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的思考和探讨。

1 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到2011年末,全市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定点屠宰场(点)66个;规模饲养户(场)20.4万户,其中规模养殖场(小区)1983个。

年出栏生猪1172万头以上,牛195万头,羊122万只,禽1.55亿只;年肉类总产量154万吨,其中猪肉86.3万吨,牛肉29.1万吨,羊肉2.5万吨,禽肉34.7万吨,禽蛋产量76.3万吨;销售方式主要是以城乡农贸市场零售和外省销售为主。

2 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现状2.1 动物养殖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2.1.1 健康养殖标准基本明确(1)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操作规程,指导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立畜禽养殖档案,推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2)强化防疫条件审核,规范动物饲养场(小区)的防疫条件管理。

督促养殖场(户)小区建立科学的免疫、消毒、用药和病死畜禽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等各项防疫制度。

要求和监督规模养殖场(户)小区严格实行封闭管理,禁止闲杂人员、车辆进出,进入场内的人员、车辆等要严格消毒,阻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教育广大养殖户遵守国家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饲养场(小区)不执行强制免疫、逃避检疫及出售病死畜禽的违法行为,确保把动物疫病控制在饲养环节;(3)开展了动物药物残留检测和畜产品上市前质量安全检测;(4)开展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养殖单位和个人申报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目前已有12个企业完成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

2.1.2 动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初步确立随着动物疫病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市的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和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均得到进一步加强,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的综合能力和对外来疫病的检测及快速反应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全市现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市级化验室1个,县级化验室6个,乡级化验室73个,疫苗的运输、储存、发放全部实行了冷链化,动物疫情监测与预报实现了网络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动物防疫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全品种的适时免疫,确保了我市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2.1.3 养殖投入品监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殖投入品包括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是畜产品安全的关键。

加大了对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兽药经营企业、养殖小区等兽药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管力度。

开展了饲料、兽药质量安全的专项整顿,开展了“三无”饲料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假劣过期兽药产品的行为,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蛋白精”、“瘦肉精”、苏丹红等非法添加物的违法行为。

每年都开展了投入品的质量抽样检测。

2.2 畜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面开展了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大了对溯源体系建设工作管理规范力度。

(1)强化了标识管理制度,要求各地对免疫过的猪、牛、羊一律强制佩带耳标,并把耳标号码全部用识读器录入溯源系统;(2)对没有动物免疫证的畜禽一律不予检疫、不准进入交易市场、不准进入屠宰加工环节;(3)对存栏的畜禽建立统一动物防疫档案。

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了我市动物防疫检疫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动物防疫检疫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动物源性食品从出生、饲养到进入消费环节的全程实时监管,有利于迅速防控动物疫病,及时追溯疫源,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2.3 动物检疫监督扎实有效我市兽医体制改革已经完成,全市现有动物防疫监督员66人,动物检疫员741人,承担了全市动物检疫监督执法、产地检疫和驻场屠宰检疫工作;建立健全了检疫工作一系列规章制度,认真实施动物检疫,严格执行检疫操作规程,切实做好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实现了10个百分之百,即动物产地检疫全部实行报检制,产地检疫率、出县境检疫率达到100%。

屠宰检疫率达到100%,检出病害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检疫合格证明、标识等规范出具、使用率达到100%。

动物防疫监管无死角,达到100%。

定期监督检查和重大节日期间专项检查开展率达到100%。

违法案件查处在规定期限内结案率达100%。

重大节日期间的专项检查率达到100%;违法案件查处结案率在规定时限内达到100%。

公路运输动物及动物产品检查率达到100%。

3 当前影响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3.1 养殖方式比较落后目前我市畜牧业多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要经营方式,而现代畜牧业要求高效、优质、健康、标准、规模等方式来实现养殖业增收和产品安全,但这一过程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大多数的散养户短期内无法实现转变,政府对生产过程的监管难度大。

3.2 养殖污染比较严重在当前传统养殖模式尚占多数的形势下,广大养殖户无力也不愿在粪污处理上增加投入,多采取直接排放,污染环境,且对养殖场地及其粪便的处理也没做出符合环保要求的硬性规定,畜禽养殖过程中容易传播病菌,危害畜产品质量与安全。

3.3 养殖投入品经营使用监管力度不够(1)监管部门人员、资质、设备等的制约;(2)部分经营者、养殖户购买并使用违禁投入品,造成监管漏洞;(3)产品抽样检测面有限;(4)养殖户不按动物屠宰前禁药期、休药期停饲兽药、饲料,带来了畜产品安全风险。

3.4 畜产品的检验检测机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检验检测结果。

另外,检验检测设备跟不上当前工作的需要,也导致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3.5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紧张由于在目前情况下,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只能完全依靠政府部门进行,在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支出体制和制度建设性成本。

另一方面,畜产品质量监管本身也需要相应的支出,包括仪器设备费用、人员费用、检测费用等。

就检测费用而言,畜产品本身检测费用很高。

这些检测费用目前还只能由政府承担。

随着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力度的加大,政府部门不可避免地面临越来越大的财政支出压力。

4 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对策4.1 加强领导,为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组织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畜牧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增强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加大保障畜产品安全的基础投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应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财政支持政策。

财政资金主要用于重大疫病防治、动物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饲料安全工程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着重建立健全畜产品质检机构,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安全保障能力,满足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竞争力。

4.3 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快养殖示范小区的建设。

全面推行牧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认真执行国家、省、市颁布的各项生产标准与管理标准,加强牧业标准化的监测与管理,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管理机制,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检验监测能力工作。

4.4 加强对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搞好投入品质量监测(1)要帮助规模养殖场区建立完善的饲养规范、管理制度和养殖档案,指定专门人员定期入场进行检查监督;(2)要抓好投入品质量监测。

把饲料、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生产、经营及生鲜乳生产运输环节作为重点,在生产、流通、使用三个环节加大抽检力度,增加检验批次,扩大检测范围。

(3)要积极指导企业和农户合法、合理使用养殖投入品,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和科学生产水平,保证上市的畜禽产品让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4.5 强化动物防检疫工作,确保畜产品的卫生安全认真依法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对牲畜口蹄疫等动物疫病,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常年预防接种免疫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强制免疫,保证免疫密度,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抓好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认真按法定的检疫项目、标准和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控制动物疫病的传入传出,确保畜产品的卫生安全;抓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

4.6 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本着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把整治与规范、监管与自律的各项措施有效结合并抓好落实。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完善市、县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手段,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建立健全宣传、培训、指导、监管常态化机制,探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统分结合、联合执法的工作运行机制,健全畜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