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课件
鲁迅 ﹙1881-1936﹚:原
名周树人, 字豫才,
鲁迅﹙1881--1936﹚: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 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 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 始用的笔名。代表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 徨》、《故事新编》;散 文集《野草》;杂文集 《坟》、《热风》、《华 盖集》、《华盖集续集》 等。
我决不是一个振臂 一呼应者云集的英 雄。
小结:造成作者寂寞的原因
客观原因
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 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
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 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 狂热病。
结合鲁迅的梦想,他在探寻什么呢?
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出路。
读19段鲁迅关于铁屋子的论断
“呐喊”。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
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 的险恶。
既然有人起来, 就有可能破毁。
金心异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 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 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 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 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 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呐喊的对象:
麻木的国民
革命的先驱者
作者呐喊的目 的有两个:
一是为唤醒精神 麻木、“熟睡” 的人们起来抗争, 而发出战斗呼喊;
一是为慰藉战友, 使之“不惮于前 驱”的呐喊助阵。
我寄风灵
以意雨台
鲁 我寒如无 迅 血星磐计
--
自 荐荃暗逃
题 小 像
轩不故神 辕察园矢
自
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D.卒业(卒:完毕、结束) 不惮(惮: 害怕)
2.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 做过许多梦”,根据课文内容,分条
说出这里“梦”所指的内容。
梦”指的是:①到南京求学,“走异路,逃异 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②到仙台学医, “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 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 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③在东京治文,“我 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 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呐喊》 是鲁迅的 第一部小 说集,其 中收集了 1918年--1922年所 写的14篇
小说
《孔乙己》1919年3月 《药》1919年4月 《一件小事》1920年4月 《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 《风波》1920年10月 《故乡》1921年1月
《阿Q正传》1921年12月 《端午节》1922年6月 《白光》1922年6月 《兔和猫》1922年10月 《鸭的喜剧》1922年10月 《社戏》1922年10月
思想发展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仙台
生活经历 攻医学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 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 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 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 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 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
倡文艺运动了。
思想发展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
生活经历 搞文艺
创办《新生》并失败
默读课文第7段--10段,找出表示鲁迅 当时心情的词语。
寂寞 无聊 悲哀 痛苦 问题: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 际的荒原的寂寞?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 促其 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 的,独有叫 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 无反应,既非赞同, 也无反对…
阅读文
章的2段--6
段,结合作
者的生活经
同
历和思想变
化,追寻鲁
迅年青时候
做过的梦。
绍兴 生活经历 侍亲疾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想走异路,逃异地, 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思想发展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京
生活经历
求新知
渐悟中医是骗子,并 由此产生对于“被骗 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 同情”,知道西方医 学能维新。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小说收在三个集 子中,__》_、
《故__事_新__编_。》
2.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同 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 说是《_狂__人__日_记__》,这部小说写在___1_9_1_8_年__ 年,这部小说与俄国作家_果__戈__里___的一部 小说同名。
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第一段最后说“到现在便成了《呐喊 的来由”。下面说法中对“《呐喊》的来由”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年青时的理想和追求至今没有泯灭。 B.过去的经历不能忘怀,一吐为快。
C.借以消除寂寞时光的记忆,获得新生。 D.避免将残存在记忆中的梦全部忘却。
四、对语言的揣摩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 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 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 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 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 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 他们么?”
“铁屋子”: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 的旧中国。
“熟睡的人们”:比喻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
3.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是《__朝__花_夕__拾_,》散 文诗集是__《__野__草_》___。
二、词语理解
1.下列词语(或其中画线的语素)解释有 误的一项是 ( )
A.质铺(质:典当、抵押) 苦楚(楚:地 方)
B.久违:好久没见 未曾经验(经验:动词, 经历过)
C.侮蔑:轻视、轻蔑 无端(端:来由、 缘故)
1.课文第二段记叙作者少年时出入质铺和
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
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 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 他人写的,叫做他序,多介绍 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 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 代替序言的,叫代序。
朗读12段---21段
思考: 金心异来访时,鲁迅在干什么? 处于怎样一种精神状态?金心异来 访的目的是什么?金心异的来访是 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