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作文优秀与否主要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注重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训练。
我们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由此也造成了一些问题。
本文以议论文写作为例就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逻辑思维训练议论文写作作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关注。
我们一般认为作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但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只有经过思维的提取、组织、加工,才能发挥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高中阶段,是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趋于‘初步定型’或成熟的时期”,①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都极其重要。
所以,应当将作文思维训练落实在常规的作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提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基本过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
对于逻辑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王力先生曾这样说:“学生的文章写不好,并不是由于他写了几个错别字,也不是因为他不懂语法,主要是逻辑思维问题,所谓主谓不和,动宾不和,等等,表面上是语法问题,实际上是逻辑问题,至于篇章结构,更是大半属于逻辑思维问题,所以我们在中学要进行逻辑思维的教育,我们中学没有逻辑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责任就落在中学语文教师身上。
”②由此可见,逻辑思维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切实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但关乎于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而且对从整体上提高他的语文水平都有着极大助益。
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着一种重文采轻思想的倾向。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文采飞扬,想象丰富,能够引经据典,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而这些特点都是老师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也是学生所追求的。
并且这样的作文也往往能引起判卷老师的青睐。
但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只是堆砌华丽的辞藻,罗列大量的排比句式,只会使人感觉到语言的苍白,层次的无序。
温如敏先生就指出,文学性、文笔等,不是作文的第一要义。
“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
”③我们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文通字顺,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事实上,很多文笔好的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不见得好。
这一点,在很多刚刚升入大学的学生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大学与高中写作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同就是对于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严密客观的考察分析和论述。
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还沿袭着高中的作文模式,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抒情性的表现手法,即使是议论文也掺杂着大量主观陈述。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光祖先生在《让议论展开思想的深度》一文中也说:“现在高中生进入大学后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写散文、随笔还可以,文体较规范的议论性文章(小论文)却写不好。
”④可见,高中阶段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温如敏先生还列举了一些国外的高考作文题目,指出了国外更注重训练学生理性思维、逻辑能力,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有所欠缺。
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是文章学教学,还应是写作学教学。
面对当前作文教学中由于缺乏逻辑思维训练而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呢?由于议论文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一直占据相当比重,并且最能体现和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运用概念进行推理、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议论文作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立意准确深刻新颖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
所以,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足见一篇文章中立意的重要性。
立意的准确性,即扣题准确。
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意,对于有要求的作文,就必须紧扣作文的要求。
立意的深刻性,就是要求我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挖掘其内在的本质,能在一般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思考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能够对眼前的事物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用全面的和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并最终体现在文字表达上。
但是深入的思考也不能随意引申,更不能无原则地拔高和升华,它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要具体、真实、可靠。
在解释问题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并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立意的新颖性,是指能否根据题目确定别出心裁的主题,独辟蹊径,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在追求思维新颖性的同时也要作深入思考,做到适时、适事,合情、合理,决不能一味求“新”,求“异”,而使文章失去理性的规范,与实际相脱节。
2素材选择真实、典型、新颖素材选择是作者在观察、审题、立意的基础上,提取已经掌握的材料并围绕题目中心进行取舍的过程。
素材选择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要考虑能否为中心服务,甚至于是否为中心所必需。
素材选择的真实性,是指材料的来源必须确凿可靠,尤其是涉及客观事实的部分,如果存在模糊不清,那么宁可不用也不要滥用或误用。
否则不但没有说服力,还会影响文章论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素材选择的典型性,是指从所有素材中选取最能表现、说明、突出主题的材料。
同时还要选择能反映一般、反映共性的典型材料,让典型材料在文章中占主要地位,这样文章才有力度、有深度。
素材雷同和陈旧已经成为当前高中生写作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32-087-0287(上接第81页)步》时,学生归纳出如下情节:上山崖———呆在山崖———下山崖。
再比如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这篇文章如果抓住线索,就明白写什么,如果抓不住线索,就觉得课文内容很乱,找不出头绪。
我提出:找出写毕业典礼的段,再找出写爸爸病情、爸爸爱花养花及对“我”要求严格的段,学生很快归纳出来,明白了本课两个线索:一是“我”的毕业典礼,二是爸爸的病情、爸爸爱花养花及“花儿”落了,两条线索交叉着写。
因此也就明白题目的双层含义:爸爸养的花凋落了;爸爸去世了,我长大了。
(4)有时我让学生将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这样更能直观地显示课文结构,而学生对课文理解正确与否,也能十分清楚地显示出来。
如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自主学习后归纳如下课文结构:孙权→吕蒙←鲁肃(劝学)就学(赞学)(5)抄写课文不是一件坏事,它能调动我们所有感官来切实了解课文。
用心抄一遍课文,胜过读十遍八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有时我让学生抄写课文片段。
(6)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和门径:对说明文的阅读,让学生首先懂得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总分式、递进式。
这样学生就有可能更好地进行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
对记叙文的阅读,让学生理清记叙的顺序,找出记叙的线索,分析记叙的过渡和照应,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样学生阅读和写作记叙文就会得心应手。
对散文的阅读,可以先指导学生掌握“景———情———理”的思路模式,让学生掌握一般散文的思路规律,再让学生欣赏作者如何达到情景交融。
这样学生就有可能更好地进行散文自主阅读和写作。
阅读小说,就要让学生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情节过程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学生分析小说就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
对议论文的阅读,务必指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规律: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论点。
掌握这一规律后,学生就有可能更好地进行议论文的自主阅读和写作。
“授人之鱼,只供一餐之食;授人之渔,则终身受益”。
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培养。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进行培养,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1]薛金星总主编.初中语文知识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2]张昌虎编著.中学语文学习指导.金盾出版社.[3]孔凡哲.课堂教学技能知与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杨呈祥!!!!!!!!!!!!!!!!!!!!!!!!!!!!!!!!!!!!!!!!!!!!!机地安排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联系的结构整体的过程。
《文章学教程》中说:“结构是训练思维力的依据。
一篇文章是作者思维程序和思维成果的再现。
文章结构的过程和结构的形式,从整体上,最恰当地记录了作者思维的程序和成果。
因此,精心结构有助于作者思维条理化;而精研结构有助于读者思维能力的培养”。
⑤文章的布局谋篇最能体现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缺乏整体意识,想到哪写到哪,很容易造成文章前后的矛盾或脱节,使文章缺乏整体性,显得思路不清楚。
要培养学生的结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讲,就是要研究文章内容部分与整体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下笔前就确定文章的整体框架,从而使文章内容的安排有序化,并体现出内在的逻辑联系。
具体讲,就是要考虑确定怎样的线索来连贯材料,确定怎样的顺序,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安排材料,如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划分段落层次,怎样过度和照应等等。
4语言表达连贯通顺经过前期一系列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构思过程,作文教学终于要落实到语言表达和文字运用上了。
语言表达就是按照主题和文体的需要,运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表达思想内容,这个过程同样需要逻辑思维的积极运作,并且贯穿始终。
议论文语言的通达表现在语段内部以及语段之间的一些关键性词语和句子上,主要是关联词和“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我们的文章就是思维之花孕育出的最甜美的果实,是认识、感受和思维活动的结晶。
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种下思维的种子,形成学生的思维品质。
因此我们建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逻辑思维训练,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独立、深刻、严密而活跃,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
此外,我们强调逻辑思维的培养,绝不是排斥其他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写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写作作为一项复杂而艰苦的思劳动,必须有多种思维的协同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沈先宏.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语文,2004(3).[3]温儒敏,孙志军.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温儒敏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5).[4]王祖光.让议论展开思想的深度[J].新作文:中学教学版,2004(1).[5]张会恩,曾祥芹.文章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编辑杨呈祥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