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4).有疑问的提出来由老师解答。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诵读是基础;理解文言文,翻译是手段。

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从中找出不理解的与同学讨论,最后由老师解答。

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的进行学习。

)4.研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请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在作者的观点中,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

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什么关系呢?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如果没有了伯乐,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千里马的命运会怎么样呢?(4)朗读第二段,说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不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同样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呢?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7)食马者的无知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食马者的愚妄和浅薄。

(8)作者对食马者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5.教师小结: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文中的千里马并不是真正的千里马,而文中的食马者也并不是真正的食马者。

作者实际是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表现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命运。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

6.学生总结本文思想内容。

(略)7.找出本文论述的中心句。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以上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问题。

)板书设计:世有伯乐,决定作用然后有千里马辱、骈死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悲惨命运)食不饱(直接原因)不知马(根本原因)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初步感知千里马的遭遇,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具体安排如下:1、听课文录音,正字正音,并在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

3、根据所做的记号,让学生各自大声试读,并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

(这一设计,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并激发学生对千里马的同情心,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4、谁能说说描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有哪些?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5、在这些句子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质疑、学生回答,不当之处,老师给予纠正。

重要之处,老师加以提示和总结,例如: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食不饱(shí) (吃)食之不能尽其才(sì)(饲养)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鞭打)(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师总结:可见,作者笔下的千里马是不幸。

这篇文章就是千里马的血泪控诉,我们应把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

6、让学生带着对千里马的同情齐读课文,并注意读音和停顿。

(根据朗读情况,老师加以点拨。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还反复出现了多个“也”字,“也”字作为语气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勾出含有“也”字的句子。

2、通过勾画,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每个段落的最后一句都含有一个“也”字。

下面请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评析,然后角色互换,共同探讨每句话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揣摩语气情感的时候首先明确句子说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所指对象是谁)3、将同桌交流探讨的结果在班级内交流。

(交流时其他同学和老师加以点评补充,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正确适宜地引导好学生)总结: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痛惜)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愤怒)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嘲讽)【设计说明】通过品读语句,出示板书,学生不但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理清了作者的思路。

4、精读第三段:是因为它包含了多种语气:表现食马者无知的排比语气;勾画食马者嘴脸的语气;表达作者嘲讽的语气。

我们应该把这几种语气读出来。

具体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老师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老师评价:“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是排比句,应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2)、老师启发阅读。

例如:为了读好这一段,我这样启发同学们:食马者是一幅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他明明“不知马”,却以“知马者”自居,自以为是地妄说“天下无马”。

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或者是专横的。

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语气,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设计说明】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展现当时的情境,从而展示出个性化的朗读效果。

(3)、学生展示朗读风采,进行演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老师给予评价,对读得好的同学掌声给予鼓励。

)(4)、学生齐读第三段。

(四)、指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理解寓意。

为完成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通过诵读,大家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生很快答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作者对伯乐的情感态度如何?生一般会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老师加以总结:作者慨叹伯乐太少了,并且多多少少有一些埋怨之情,所以作者期盼伯乐的出现。

3、联系现实社会和课前预习的韩愈的背景遭遇,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明确: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设计说明】本文的寓意较难理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通过以上环环相扣问题的设置,为理解本文的寓意已经做好了铺垫。

这一问题的设计,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本文寓意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期盼的理想境界。

封建文人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寄希望于当政者,对此同学们有什么看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此问题的设计,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辩证看问题,并能够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认识改革开放的今天,需要任人唯贤的领导,更需要有进取精神、大胆展示自我风采的人才。

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扩宽语文知识外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对“成才的条件”有了全面的认识,面对怀才不遇的韩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写出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