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聆听学生的声音

聆听学生的声音

聆听学生的声音
读过这样一篇短文——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

”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对于这样的回答,心里多少有点失落。

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意地问道:“儿子,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她在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在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感到庆幸。

每每想到这个故事,我不禁因儿子感人的回答和母亲的高明肃然起敬!
爱孩子,没有粗暴的责问、无情的惩罚,而是选择了倾听。

倾听之中,融入了对孩子的爱、宽容、耐心和激励,给孩子创设了幸福、温暖的成长环境。

试想,如果这位母亲,不问青红皂白地将孩子打骂一顿,结果会是怎样呢?我想,那颗稚嫩的心可能再也找不到了吧。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教师,但却很难找到善于倾听的教育方式。

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却忽略了倾听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教师能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倾听有利于调动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耐心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评价和争论,也是重视、保护、发展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教学策略。

新型的学习方式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要由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的旁观者、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

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辩论,使学生形成敢思、善思的良好习惯,而且还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因为教师惟有耐心、细心、充满爱心
地倾听学生心声,才能把握学生的脉动,并敏锐地把握和捕捉住学生与文本间的差异、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来积极地创设能使学生间思维互相碰撞的情境,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倾听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作为一位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一起认真地倾听,积极地思考,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倾听学生的争论和评价意见,符合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它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课程的主人。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随着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因此,课堂上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这是对学生的极大的不尊重。

一个教师如果只会告诉别人,而缺少倾听,那么,他所进行的教育是低效的、残缺的。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就成了一句装点门面的招牌。

这样的课堂即使教师表演得再精彩,也是失败的课堂。

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语文老师,我很注意倾听学生的感受,面对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特别是对待高年级的大孩子,一定要从教师的角色中转变为他们的朋友、家人,听他们的心声,听他们对你的表白的最真实的想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对语文教学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倾听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欲望和需求。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欲望和需求往往是不仅仅通过他们的行为,而且还通过他们的声音表达出来。

它可能是一段叙说、一个句子或者一个简单的感叹词,以及一声叹息和无声的抽泣。

这些声音可能是学生对上进的渴望、对尊重的
希望、对友谊和理解的渴望、心理压力释放的需求等。

对这些声音所表达的欲望和需求的倾听、理解和应答,就成了老师的重要任务。

2.倾听学生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发展往往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这就要求老师能对学生情感动向和状态作细致入微地把握,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

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能迅速准确地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焦虑、愤懑、悲哀、快乐和喜悦,同时在工作中做出适当及时的反应和引导。

3.倾听学生的思想。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倾听学生的欲望和情感,他还要努力倾听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能对这些思想和观念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尤其是一些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或观念,更需要老师及时做出指导和纠正。

如有的学生因学习不好而产生混日子的想法,有的因亲人去世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思想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老师通过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去了解并给以正确的引导。

而当学生被教师倾听并被认可或得到指导时,学生就会信赖老师,就会视老师为良师益友,经常主动地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就会与老师建立起更深一步的交往关系——思想上的交往,这时老师就更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师生之间也会更易沟通。

4.倾听学生的病痛。

学生普遍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等等方面的压力,老师在倾听学生言说自己的学习状况或生活状况时,耳朵应变成听诊器,通过倾听去寻找学生存在于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疾病,尤其是一些心理疾病,及时捕捉到他们的焦虑、自卑、自大、愤怒、抑郁、孤独、痛苦和恐惧等,及时帮助学生获得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走出心灵的阴影。

5.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正在社会化的人,学生的每一个声音,都不单纯是纯粹自我的声音,更多的是对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反映。

如我们常提到的学生要求换位,我们就要倾听一下学生与同位、与前后位的关系是否融洽、有无矛盾等。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一生可能因此而发生改变,教师的生命也会因此而焕发新的活力。

教与学特别是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下面仅就教师如何学会倾听学生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蹲下”倾听——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发现者,而对于儿童,这种需要则更加强烈。

是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发言、动手、思考时,始终是那样强烈地想让老师发现并肯定自己的存在,始终都在追求作为人的一种由衷的尊严感、成功感和幸福感。

因此,教师应学会善于倾听学生的一切表现,不妨“蹲下”去倾听,让他无时不感受到老师对他关注的眼神、赞许的目光、由衷的点头、会意的微笑,彼此之间已无距离,只感到彼此心的碰撞和共鸣,学生会如沐春光、如坐春风,产生如登上峨嵋金顶般的快乐,从而会更以高涨的精力投入到下一步的“表现”中,不断在师生间的近乎“零距离”中取得“人”的发展。

二、用“心”倾听——有着推销员般的热情和无止境的耐心
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最好的老师,没有了诲人不倦,也就没有了称职的老师。

不会“用心”去倾听学生的表现,教师何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学会“用心”倾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焕发出推销员般的热情。

教师要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客观对待“学生的一切”和“一切的学生”,对于某个学生偶然的欠佳表现,对于“欠佳”学生的一贯表现,教师都要热情地鼓励、关怀他们,切实地相信、帮助他们。

教师的“用心”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用心”回报。

第二,表现出无止境的耐心。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这些都将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效果,影响学生的后继表现。

只有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才会因此而对学生表现出无止境的耐心,也正会由于这种耐心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生存、发展和创造的一系列“表现”的过程中,一方面不
断地面临问题、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发展能力、智慧,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这种不可量化的“长效”和难以言说的回报,使得教师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充满价值。

三、“用耳”倾听——全面、完整地了解学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对病人病情的真正了解,也根本不可能有“神仙一把抓”的存在。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他们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去认真“用耳”倾听,不全面、完整地了解学生,那就很有可能“错失良机”或出现教学的“通货膨胀”。

苏格拉底说过“上帝让每个人都有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让你多听少说。

”要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倾听能力,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正确运用倾听。

对我们教师而言,倾听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修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