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建设方案2011年11月目录一、专业建设基础 (1)(一)具有专科药学专业教育的丰富经验 (1)(二)具备专科药学专业软硬件办学条件 (2)(三)具备专业指导委员会 (3)(四)具备校企联合办学的初步形式 (3)(五)教学与科研成果丰富 (4)(六)存在的主要差距 (4)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4)(一)确立专业建设目标 (4)(二)建立可付诸实践的科学严谨监测指标 (5)(三)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5)(四)人才培养目标 (5)(五)人才培养规格 (6)(六)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6)三、专业建设内容 (7)(一)建立校企联合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7)(二)探索系统培养模式 (8)(三)强化实践育人 (8)(四)转变培养方式 (9)(五)建设教学团队 (10)(六)实施第三方评价 (11)四、改革措施 (11)(一)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2)(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2)(三)师资队伍建设 (16)(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7)五、绩效考核指标 (19)六、专业建设预算 (21)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建设方案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需求的人才模式与规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就我校药学专业发展计划如下:以提升服务能力为主线;以为新型企业提供“新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任务;以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促进就业为先导的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建设专业教育格局;以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合理设置专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开发适合需求的校本教材,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职业教育实践性的关键所在。
达到培养的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一口清,一手精”的动力定型要求。
一、专业建设基础(一)具有专科药学专业教育的丰富经验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前身是黑龙江省卫生学校,1948年建校,同年开办药剂专业;在60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育资源。
在1987年,学校与黑龙江卫生干部学院联办药学大专班;从2000年开始,与哈医大联合举办五年制高职药学教育;2004年与哈医大联办药学本、专科成人教育;12年共培养近千名药学专业专科学历毕业生,积累了丰富的专科教育办学经验。
(二)具备专科药学专业软硬件办学条件学校始终把专科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从转变办学观念入手,做到师资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三到位”。
1.师资队伍药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9人,基础教师16人。
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9人,教员2人。
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8人,具有本科学历23人,具有专科学历2人,国家执业药师6人。
学校还从各教学医院聘请了临床药学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能胜任普通专科药学专业的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2.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实训设备先进完善。
学校现有省内一流的药剂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室68个,且有黑龙江省四院为附属医院。
黑龙江省第四医院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是全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医疗救治培训基地,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床位870张,在职职工813人,其中高级职称148人。
现有实验实训条件能够胜任药学专业专科教学的实训任务。
3.校企结合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同黑龙江省医院、省二院、哈医大一院、二院、三院、四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省电力医院、大庆石油总医院等13家三级甲等医院及哈药集团、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三精制药集团等多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了稳固的联合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就业等基地,近五年来学生就业率达99%以上。
(三)具备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教学实习基地的领导、药学专家和本校主要领导、专业教学专家组成,其工作职能是指导药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协调产学合作。
主要内容包括:1.对本专业社会需求及发展前景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计划,保证学科建设健康有序的开展。
2.指导和审定本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编写,并对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
3.指导实验实训室建设,对实验实训室的规划、配置、管理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指导专业实训。
4.协调实训基地和教学单位的岗位培训和科研工作,并参与学生的毕业考核。
(四)具备校企联合办学的初步形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第四医院;黑龙江省医院、省二院、省四院(校附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电力医院等13家三级甲等医院及哈药集团、哈尔滨三精制药、哈尔滨三联制药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为本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与实训基地建立了互为促进的教学工作站,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鸣、强化职业教育特色。
学校派遣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工作站参与一线工作,积累实践经验用于指导理论教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建设,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聘请临床医院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兼职教师担任药学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聘请资深的药学专家定期或不定期的来校讲学;学校与临床医院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合作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学校与临床医院及药品生产企业协作开展科研工作;学校为临床医院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培养培训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
(五)教学与科研成果丰富全体药学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主编、副主编和参与编写大、中专教材60余部次,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3项;承担教学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
(六)存在的主要差距1.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
2.专业影响力建设有待加强。
3.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4.校企深度合作有待形成规模。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确立专业建设目标按照“职业岗位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总要求,遵循“五个对接,十个衔接,系统培养”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深化专业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服务社会,提升质量,打造品牌,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两年努力,使药学专业达到省级精品专业建设标准。
(二)建立可付诸实践的科学严谨监测指标根据今后经济建设对药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本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完善专业建设质量目标体系,并建立确定监测指标,进行评价模式的改革。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企业顶岗实习一年。
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技能与素质培养一体化,培养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途径。
校企深度合作,成立联合办学专家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
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建立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平台,让学生在校阶段即进入工作实践,增加对药品生产、营销、检验和使用全过程的认识,体验完整工作过程,实现零距离就业,满足企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使之符合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
(四)人才培养目标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从事药品调剂、药品生产、使用、药品检验以及药品营销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以医疗机构、制药企业、药品检验部门、药品经营企业等一线工作岗位需求为标准,通过三年的教、学、做结合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过程衔接式培养,毕业生应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毕业时获取药学专业专科毕业证书和技能考核证书,为毕业后考取执业药师资格奠定基础。
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达到同等水平。
(六)人才培养基本要求1.素质结构(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2)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新。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体魄健康、行为文明。
2.能力结构(1)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2)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3)初步具备独立从事药品调剂、合理用药咨询、药品生产、药品检验及药品营销等工作的能力。
(4)具备较熟悉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及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和相关资料的能力。
3.知识结构(1)掌握必需的化学、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药品调剂、合理用药及医院药学的基本知识。
(3)掌握药物制剂及药品检验的基本知识。
(4)掌握药品营销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与政策。
(6)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实际应用的基本知识。
(7)掌握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三、专业建设内容(一)建立校企联合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校企双方确定了战略合作框架、合作方式、合作内容等,双方签署校企联合战略合作条约。
为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及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工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使学校成为企业的后勤基地,为企业提供优秀的员工、注入先进的运营理念;企业成为学校的展示平台,为学校检验人才培养模式、验证科研成果,使科研迅速转化生产力,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迅速被发现,使校企紧密的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效益整体,形成良性的人才成长途径。
(二)探索系统培养模式1.成立校内外一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建立校企联合战略合作稳定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人员和相关行业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发挥行业指导作用,共同参与制定专业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实践教学、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和专业技能大赛指导、接受教师挂职锻炼和培训,以此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服务学生和教师;教师通过为企业员工做培训和提供技术咨询、项目开发等服务于企业,通过提供有效的教学和大赛指导服务。
2.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教学模式转变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探索系统培养,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完善教育教学过程,达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结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