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1、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3、学习迁移的类型: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4、学习过程的作用: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①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②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③概括化理论: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①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形式③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8、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9、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0、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励和想象的倾向。

11、有关智力的理论:(1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认为智力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4 )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是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他的理论对教育的影响: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②科学的智力观: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③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④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12、智力测验: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IQ=MA (智力年龄即心理年龄)/CA (实际年龄)X 100 韦氏智力量表IQ=100+15Z ' =100+15 (X- X )/SD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代表个体测验得分,第二个X代表相应年龄群体的平均分,SD是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13、智力测验的标准:①信度②效度(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③标准化(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1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与营养②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③学校教育④社会实践⑤主观努力15、能力的培养:①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16、人格的特征: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整合性④功能性⑤社会性17、人格的结构:人格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8、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①家庭②学校教育③同伴群体④社会实践⑤自我教育⑥社会文化因素19、良好性格的培养:①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②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③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④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⑤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0、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1、教师的作用: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2、教师的职业角色: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3、教师劳动的特点: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24、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⑤丰富的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④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25、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2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2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③教师的在职培训④教师的自我教育28、学生的特点: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9、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0、师生关系的内容: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1、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①专制型②放任型③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作用: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2、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教师方面: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课程的意义: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4、课程的类型: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5、三维课程目标: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3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7、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④理论与实践统一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3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9、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0、课程资源的分类: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①进行社会调查②审查学生活动③开发实施条件④研究学生情况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⑥建立资源数据库42、教学的本质与特点: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