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50 分。
)V1.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A. 间接经验B. 社会实践C. 人的意识D. 客观事物满分:1 分2.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是()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满分:1 分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规律性B. 客观实在性C. 可知性D. 广延性满分:1 分4.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 生产关系的发展B. 生产力的发展C. 上层建筑的发展D. 经济基础的发展满分:1 分5.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 生产实践B. 科学实验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 以上都不是满分:1 分6.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 学习书本知识B. 进行社会调查C. 参加社会实践D. 研究实际情况满分:1 分7.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A. 生产劳动发展史B. 阶级斗争发展史C. 国家政权更迭史D. 宗教信仰变迁史满分:1 分8. 社会改革实质上是()A.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B.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满分:1 分9.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A. 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B. 各种力量之和C. 各种知识之和D.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满分:1 分10.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A. 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B. 一切知识的总汇C. 智慧D. 各门科学满分:1 分11.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A.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B.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C.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D.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满分:1 分12. 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B.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C.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满分:1 分13.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A. 血缘亲族关系B. 政治思想关系C. 阶级压迫关系D. 社会生产关系满分:1 分14. 矛盾是反映()A. 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B. 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C.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D. 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畴满分:1 分15.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满分:1 分16. 认为“元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满分:1 分17.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一种()A. 形而上学观点B. 唯物辩证法观点C. 唯心主义观点D. 相对主义观点满分:1 分1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现象表现本质的规律满分:1 分19.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这在认识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满分:1 分20.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A. 主观性B. 能动性C. 随意性D. 物质性满分:1 分2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 辩证的否定的观点D. 对立统一的观点满分:1 分22. 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A. 经济范畴B. 政治范畴C. 思想范畴D. 广泛的社会范畴满分:1 分23. 概念、判断、推理是()A.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 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满分:1 分24.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A. 古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C. 历史主义和机会主义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满分:1 分25. 否定之否定规律()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满分:1 分26.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A. 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 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满分:1 分27.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A. 全部自然界B. 劳动资料C. 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满分:1 分28.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C. 世界是物质的D. 世界是统一的满分:1 分29. 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道路是()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B. 认识——实践——认识的辨证运动C. 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D.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满分:1 分30.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满分:1 分31.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A.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D. 生产力要同生产关系相适合满分:1 分32.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A. 世界是物质的B. 世界是精神的C. 世界是统一的D. 世界是发展的满分:1 分33.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 以众人之意见定是非D. 以实践之效果定是非满分:1 分34.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B.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 市场经济还是封闭的自然经济满分:1 分35. 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A. 世界的统一性B. 世界的运动变化C.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D. 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满分:1 分36.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满分:1 分37.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人和世界的问题C. 人和自然的问题D.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满分:1 分38. 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A. 劳动对象系统B. 信息传递系统C. 生产工具系统D. 能源动力系统满分:1 分39. 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A. 白天和黑天的关系B. 闪电和雷鸣的关系C. 燃烧和灰烬的关系D. 阴电和阳电的关系满分:1 分40. 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 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 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 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D. 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满分:1 分41.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 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满分:1 分42.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满分:1 分43.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生产方式B. 人口因素C. 地理环境D. 社会风气满分:1 分44.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A. 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 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C.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满分:1 分45.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 法官审理案件C. 农民播种小麦D. 科学家做化学实验满分:1 分46.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 是否显著、激烈B. 是否迅速明显C.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满分:1 分47.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A. 绝对的一致B. 完全的平衡C. 无差别的统一D. 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满分:1 分48. 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观点属于()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 辩证法的观点D. 对立统一的观点满分:1 分49. 所谓实践,指的是()A. 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B.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C.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D. 一切客观物质活动满分:1 分50.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A. 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 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 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D. 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满分:1 分二、多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40 分。
)V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满分:1 分2.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 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发展D.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满分:1 分3.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满分:1 分4.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满分:1 分5.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满分:1 分6.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有()A. 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 认为英雄创造历史C. 承认人的自觉活动有重要作用D. 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满分:1 分7.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有()A. 渔猎社会B. 原始社会C. 农业社会D. 资本主义社会满分:1 分8.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满分:1 分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满分:1 分10.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B. 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C. 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 它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满分:1 分11.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