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解决问题
——听几节“解决问题”课后的思考
胡立军(河南省灵宝市朱阳小学 472532)
【摘要】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即使从题目上看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不能“身临其境”,造成解决问题的结果与实际不相符。
因此,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检验出数学知识学的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合理,最终使数学真正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关键词】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情景正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即使从题目上看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不能“身临其境”,造成解决问题的结果与实际不相符。
下面就我校的几节公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一):教学“面积的计算”
题目:方方家要给边长4米的正方形餐厅铺地板砖。
现有两种规格的地板砖供方方家选择:A种是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地板砖,每块售价8元;B种是边长80厘米的正方形地板砖,每块售价21元。
请你帮方方算一算,选购这两种地板砖个需要多少钱?
教学片断:
师:选A种地板砖需多少钱?
生:512元。
师:选B种地板砖需多少钱?
生:525元。
师:你建议方方家选购哪种地板砖?
生:A种。
师:为什么呢?
生:便宜。
师:对,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就要养成俭省节约的好习惯。
从表面看,这个题目的教学很好,学生不但掌握了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还进行了思想教育。
但细细品味,我却发现,这道题的教学却有着和实际生活不相符的地方:首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选购地板砖时除了看价格,还要看质量,况且选用这两种地板砖所花的钱差不多,那就更应该看质量了;其次,即使两种地板砖的质量相当,价格也相当,但以目前人们的审美观念,都想选大块的地板砖,所以就与教学的结果不一了。
因此,我认为,像这道题的教学,不论学生选择哪种地板砖,只要理由合理,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案例(二):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
题目:要制作一个底面半径为20厘米,高为70厘米的水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教学片断:
师:这个水桶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柱体。
师:要求“制作这个水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铁皮”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师:求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和求其它圆柱体的表面积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圆柱体是水桶,水桶没有盖,只算一个底面积。
师:那么你们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呢?
生:100.48平方分米。
师:保留整数是多少?
生:100平方分米。
这道题是在学生独立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讲评的,教师的引导比较到位,点出了这道题目训练的重点,但就在最后的“保留整数”上出了问题。
我们一般情况下,求近似数都采用“四舍五入”法,但这道题却不能。
因为我们算出的所需材料是准确值,如果按照“四舍五入”法把它舍去的话,那么做这个水桶的材料就肯定不能够用,通常情况下,我们预备的材料要比实际多一点,因此,就应该是101平方分米。
(有些资料给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进一法”。
)
当然,也有遇到按“四舍五入”法应当“入”的,结果却“舍去”了的。
比如:每件衣服用布1.1米,100米布能做多少件这样的衣服?解答为100÷1.1=90.9090……≈90(件)。
这里,十分位看是9,但却不能向前一位进“1”。
原因是90件衣服已经用去了99米布,还剩下1米布,但这1米布确实不够再做一件同样大小的衣服,所以要舍去。
(有些资料给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舍一法”。
)
案例(三):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题目:绿化部门要给120米长的河堤植树,计划每隔5米植一棵,问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教学片断:
师:要求“需要准备多少棵树”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120米长的河堤能植多少棵树”。
师:要求“120米长的河堤能植多少棵树”就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120米里面有多少个5米”。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120÷5=24(棵)
这是一道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题目,如果抛开实际,单从数学角度进行理解和分析,的确是一道非常简单的“包含除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也非常到位。
但如果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操作,就会发现计算的结果与事实不符。
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棵树植在一个端点上,不需要5米长的距离,这样就需要多植一棵树,应该准备25棵树。
像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上楼梯的问题:每两层之间有24个台阶,从一楼上到五楼共走多少个台阶?不是走了“5个24”,而是“4个24”。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师注意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解决问题”类题目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将教学问题带入实际的情景中,造成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不符,最终导致数学偏离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
”的确,在孩子(包括许多成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计算、公式、符号的代名词。
面对较麻烦的购物问
题,又要换算又要找零,学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可把问题写在纸上,变成三步应用题,孩子们就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数学割裂了同社会生活、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致使儿童的知识学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应当把数学和生活联系的更紧密,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生活中检验出自己数学知识学的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合理,才能使数学真正成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叶尧城,向鹤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全姑.不要怕“浪费”[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9(4).
本文发表于《学苑教育》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