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精选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fg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
其基本形式是U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 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0、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 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11、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12、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
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而毒效应是一种表现。
13、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13、量反应(graded response):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14、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
二、问答题1、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答:暴露生物学标志: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机体中可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指标。
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半数致死量的概念和意义。
答:半数致死量是指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意义: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3、简述急性毒性求LD50的计算方法。
答:⑴霍恩(Horn)法:⒈要求:①4个剂量组,且各剂量组呈等比排列,组距为2.15倍或3.16倍。
②每组动物数相等,为4-5只,根据动物死亡情况查表求LD50值及其95%可信区间。
⒉优点:简便,使用动物数少。
⒊缺点:求得的95%可信限范围大,不够精确。
⑵改进寇氏法:要求:①各剂量组组距呈等比排列,设6~8组;②各组动物数相等;③最低剂量组死亡率<20%,最高剂量组死亡率>80%。
⑶序贯法:⒈方法:先以一个剂量进行试验,如动物死亡,则以下一个小剂量试探,若仍死亡则以更小剂量试探;如动物存活,则以较大剂量试探,依次类推,最终求出LD50。
⒉优点:节省动物,一般12到14只动物即可完成试验。
⒊缺点:只适用于动物快速发生中毒反应及死亡的化学毒物,凡引起迟发死亡的化学物不适用。
⑷Bliss法:又称最大似然性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被认为是最精确的LD50计算方法。
我国《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及《新药(西药)毒理技术要求规范》均推荐此法。
Bliss法试验设计要求不是太严格,但该法计算复杂,现多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运算。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名词解释1、生物转运(biotransport):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特点:反应的连续性、反应类型的多样性、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或: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3、蓄积(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4、肠肝循环(enterohepati circulation):一部分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可为肠道菌群水解,脂溶性增强,被肠道重吸收,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
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5、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又称生物活化(bioactivation),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6、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溶解度/水相中溶解度,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二、问答题1、简述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⑴经胃肠道吸收:吸收方式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主动转运、滤过、胞饮或吞噬;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①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②胃肠道的酸碱度;③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⑵经呼吸道吸收:吸收对象气态物质(气体、蒸汽)气溶胶(烟、雾、粉尘);吸收的方式——简单扩散;主要的吸收器官——肺;经肺吸收的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
影响因素:①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②外源化学物在肺泡气中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浓度差;③血气分配系数;④肺通气量和经肺血流量;⑤气溶胶颗粒的直径大小。
⑶经皮肤吸收:外源化学物经表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透阶段,第二阶段为吸收阶段。
主要的影响因素:①化学物溶解性: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易被吸收进入血液。
光有水溶性或光有脂溶性吸收困难;②皮肤条件表皮损伤可促进外源化学物吸收。
皮肤潮湿,促进吸收充血和炎症。
2、简述体内主要的贮存库及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答:⑴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①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清蛋白);②肝和肾作为贮存库;③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④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⑵意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的量,毒效应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贮存库是不断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作用的时间延长,并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故认为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3、试述几种主要的排泄途径及排泄的主要物质。
答:⑴经肾脏(尿)排泄:分子量<60,000,且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外源化学物分子,机制: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泌。
⑵粪便排泄:①混入食物中的毒物;②随胆汁排出的毒物;③肠道排泄的毒物;④肠道菌群。
⑶经肺排泄:体温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挥发性液体。
4、简述生物转化的意义、主要类型以及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答:⑴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可以:①多数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毒效应减弱,水溶性增加,易于排泄;②一些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⑵生物转化反应类型:I相反应和II相反应;①I相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②II相反应主要——结合反应。
⑶影响生物转化因素:①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②代谢酶的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③遗传与代谢酶的多态性;④代谢饱和状态;⑤其他。
5、简述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以及酶诱导的意义。
答:⑴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enzyme induction)⑵毒物代谢酶的阻遏(enzyme repression)指对某些代谢酶诱导的同时可阻遏另一些代谢酶的合成。
⑶酶诱导的意义:①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的化学物,在诱导物作用下,毒性作用降低的速度加速;②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升高的化学物,在诱导物作用下,毒性作用增强。
第四章毒作用机制一、名词解释1、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指与直接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