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5)

新版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C】。

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心理特征D.品德2.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从身高、体重和【C】身体外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A.头部B.面部C.头面部D.骨骼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B】。

A.道德修养B.道德意志C.道德学习D.道德素质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心理现象是【C】。

A.感觉对比B.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5.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迁移D.负迁移6.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可以分为单独概念、普通概念和【B】。

A.具体概念B.集合概念C.科学概念D.人工概念7.绝大多数的梦都会发生在【D】阶段,波消失。

A.入睡期B.潜渡睡眠期C.中度睡眠期D.快速眼动睡眠期8.由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B】。

A.外在动机B.内在动机C.有意识动机D.生理性动机9.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B.活泼型C.安静型D.弱型10.“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C】。

A.刻板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page]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师能力主要包括【ABD】。

A.教育教学能力B.组织管理能力C.知识归纳能力D.系统学习能力E.判断能力2.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BD】。

A.自制需求B.意识高涨C.价值观的确立D.反抗心理E.意识的发展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是【ABCDE】。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概括说D.关系转换理论E.认知结构说4.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包括【ACD】。

A.形状知觉B.颜色知觉C.大小知觉D.深度知觉E.气味知觉5.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BCDE】。

A.记忆法B.重建法C.回忆法D.再认法E.再学法6.根据概念所反应的事务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CDE】A.具体概念B.抽象概念D.析取概念E.关系概念7.注意的功能有【ABD】。

A.调节和监督功能B.维持功能C.抑制功能D.选择功能E.启动功能8.意志的品质有【ABDE】。

A.自觉性B.果断性C.顺序性D.坚韧性E.自制力9.从机能范围看,利他行为可分为【BCD】。

A.紧急型利他行为B.亲属性利他行为C.互惠性利他行为D.平衡性利他行为E.自我利他行为10.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有【ABC】。

A.一致倾向性B.评价的中心性C.核心特性作用D.片面性倾向E.全面性倾向[page]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和__________两方面。

2.__________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3.青少年品德不良形成的客观原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__________。

4.听觉理论包括地点说和__________。

5.看到闪电想到雷雨就是由于两种现象相继出现,这种联想是__________。

6.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和__________。

7.__________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8.__________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9.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可分为内倾型和__________。

10.__________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

填空题答案1.人格心理特征2.条件反射3.社会环境4.频率说5.接近联想6.认知性操作7.意志8.挫折9.外倾型10.人际交往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人格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

答:(一)性格与能力性格和能力是有区别的,能力反应一个人的智慧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

性格则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

(二)性格与气质(1)性格与气质是有区别的,首先,性格是再后天的生活环境种形成的,而气质主要是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所决定的,具有先天性。

其次,气质具有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

性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可以发生变化,可塑性大。

再次,气质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实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2)性格与气质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

首先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

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迅速。

再次,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的掩盖和改造气质的某种特征,使之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气质类型相同的人当然容易形成相同性格的倾向,但也可以相成不同类型的性格。

气质类型不同的人容易形成不同的类型性格,但也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倾向。

2.简述人际吸引及其条件。

答: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人际吸引的条件有:①熟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在少数时候把喜欢的情感投向自己认同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之外,更多的时候都把这种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

②个人特征。

包括才能、外貌、人格品质。

③相似与互补。

④爱情。

3.简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分支。

按照他们研究的目的和取向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一)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其中包括心理学史、理论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

(二)心理现象研究:包括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动机心理学、能力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和性格心理学等。

(三)心理对象研究:按照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领域,我们可以把心理学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四)活动领域层次:心理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相结合,可以产生以应用为研究目的心理学分支,其主要目的是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教育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领导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可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心理学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心理学正在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科学大树。

4.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答:(1)随着初中生生理和心理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人格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主要体现在:①意识高涨。

②反抗心理。

③中学生在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交友范围缩小、重视友谊、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与父母关系的变化、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2)与认知能力发展相呼应,高中生的各种人格品质也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且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高中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②价值观的确立。

③自治需求。

[page]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一、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

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

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

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二、培养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

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

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

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这三性是建筑在广泛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法来训练大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

速度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

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培养强烈的求知欲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而人的欲求感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

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前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迷,激发自己的求知欲。

2.论述中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一、“自卑心理”与“期望效应”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和干扰而不能得到满足时。

会丧失对自己的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期望效应”是当人们预期自己的行动将会达到某个向往的目标时,就会被激励起来,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期望效应”。

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积极期望,使他们改变“自我镜像”,恢复对自己的信心,从而努力地表现自己的长处,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对待这些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受到教师的热情期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上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并由此激发出巨大的内驱力。

二、“闭锁心理”与情感沟通闭锁心理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表现为个体放弃与外界接触的意向,处处拒绝与他人沟通。

把自己闭锁在一个小小的自我空间,总是拒人千里之外。

造成闭锁心理的原因与当事人的童年的体验和成长过程的不幸经历有关。

作为教师应更多的与学生交流情感,沟通心情,打开学生的封闭的心灵之门,向自己倾述,向自己敞开心扉。

三、“学习心理障碍”及解决之策焦虑心理。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但学习基础差,经常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状况中,从而形成心理障碍。

恐惧心理。

学习基础差,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家长又不了解孩子学习实际,对其要求又高。

孩子既怕老师差作业又怕家长打骂,处在恐惧中。

对学习冷漠、绝望心理。

后进生。

失去学好功课的信心,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天天混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