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A.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试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D.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提出条件发射说2. 个体在3~6岁处于()期。

A.童年B.幼儿C.少年D.青年3.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有经验引起相对()。

A.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4. .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A.感觉B.知觉C.视觉D.色觉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B. 逐步减慢C.先慢后快D.逐步加快6. 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A.间接性和概括性B.分析性和概括性C.间接性和整合性D.分析性和整合性7. 意识的()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

A.觉知性B.能动性C.目的性D.社会历史性8. ()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

A.成就需要B.交往需要C.权利需要D.进食需要9.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A.气质B.性格C.人格D.自我10. ()是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即信息通过什么方式、用什么工具从信息源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A.信息源B.信息C.信息渠道D.接受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格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集中反映了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

A.兴趣B.能力C.气质D.性格E.理想2.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A.脑垂体B.脑C.面神经D.脊髓E.脊神经3. 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

A.逻辑技能B.动作技能C.具体技能D.抽象技能E.智力技能4. 产生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多种,如:()。

A.纹理梯度B.线条透视C.相对大小D.光线和阴影E.视轴辅合5. 常用的测量保持量的方法有()。

A.记忆法B.重建法C.回忆法D.再认法E.再学法6.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

A.动作想象B.逻辑想象C.无意想象D.一般想象E.有意想象7. 意识的特征有()。

A.觉知性B.能动性C.社会性D.目的性E.社会历史性8. 生物性通常包括()。

A.进食需要B.交往需要C.饮水需要D.睡眠与觉醒的需要E.性需要9. 人格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它主要包括()组成部分。

A.气质B.人格倾向性C.性格D.人格心理特征E.自我调控10. 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有()。

A.信息源B.信息C.信息渠道D.接受者E.反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实验法的两种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和自然实验法。

2. __________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3. __________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为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实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4. __________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5.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是__________的再认与重现。

6. 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__________和创造性思维。

7.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和__________。

8.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__________。

9. 应对的功能可分三个方面,问题取向的应对、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和__________。

10. 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__________的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睡眠的阶段。

2.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 简述能力发展的差异。

4. 简述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及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2.论述各种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请分析案例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做总结。

1. 基本情况:王某,女,18岁,高三,智商正常。

李X,女,重点班学生,性格内倾,近一年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

症状常以半个月左右为一周期。

暑假结束后学校开学,自感问题加重,痛苦不堪。

因为父母工作关系,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很不错,后保送进入中学重点班,仍由爷爷奶奶陪同住学校外面,成绩中游。

出现心情压抑,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下降。

她曾反复对家长说,“不想上学”。

在家每隔2-3天就要哭一次,家人无法哄劝。

有头疼、失眠、胸闷、厌食、腹泻等不适应症状,一天有时只吃一顿饭。

在墙上乱涂乱画,用纸剪出一个大大的死字,时常晚上在家既不写作业也不睡觉,长时间呆坐。

考试失利后,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背。

喜怒无常,不知什么时候就发脾气。

对任何事物都无兴趣,情绪非常低落,总想回到原来的班级。

2.基本情况:周某,女,18岁,高三,智商正常。

来访者在家中时候,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从小比较开朗、活泼、但是很听话,在家人和老师眼中是个捣蛋鬼,学习成绩普通。

好勇斗狠,让家长教师头痛不已,后因打架问题被校方记过。

在学校,稍有言语不和便与别人拳脚相向,被批评教育多回。

但是却屡教不改,多次重复。

于是转学,稍微好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多久又旧病复发,因为打架斗殴而多次被学校老师、领导、干部批评教育,稍有成效,但没有多久又会出现,较少参加团体性活动,与同学的关系显得很紧张,疏远老师、领导、干部,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批评感到反感,会与干部在工作中争执,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一、单项选择题1.A2.B3.D4.A5.A6.A7.A8.A9.C 10.C二、多项选择题1.BCD2.BD3.BE4.ABCD5.ACDE6.CE7.ABDE8.ACDE9.BDE 10.ABCD三、填空题1.实验室实验法2.反射3.品德4.错觉5.错误6.常规思维7.有意注意8.自我实现需要9.智力10.原因四、简答题简述睡眠的阶段。

答: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入睡期,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有较低的脑电波。

在这一阶段里,身体放松,呼吸变慢。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为浅度睡眠期。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其主要特点是以短节律脑电波为主,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里,个体很难被叫醒。

第三阶段是中度睡眠期。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脑电波开始出现Δ波。

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的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脑电波以Δ波为主。

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随后进入到5-10分钟的“快速眼动睡眠期”。

快速眼动睡眠期最明显的特征是睡眠者的眼球做快速上下左右运动。

Δ波消失,伴随着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对需要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

该理论吧人的需要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

①生理需要。

指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

②安全需要。

是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是一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④尊重的需要。

当上述三种需要都得到满足后,尊重的需要开始在需要群种占主导地位,支配人的生活。

⑤认知需要。

这是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⑥审美需要。

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需要。

这是需要层次的最高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基本需要按层次组织起来,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之中。

这种理论反映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3、答:(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 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

(4)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

(5)能力的性别差异。

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

4.答: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

包括低层次、中等层次和高层次。

人际交往的意义:①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②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③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

④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五、论述题1.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①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

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其形成、发展和变化即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制约。

②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所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的多,概括的多。

道德包括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

③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给予道德以力量,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需要。

(2)道德与品德的联系:①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在活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②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离开了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③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