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
定义:研究人员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自然状态或是人工控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研究人群活动及互动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已获得第一手事实资料的一种科研资料方法。
是观察者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科学仪器,客观、条理地观察处于自然下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收集非语言行为资料的调查方法。
特点
客观性、直观性、规划性、条理性、敏锐性、目的性
优点:应用范围广、方便、可运用于各个领域课题的研究中。
能够获得更深入、真实资料缺点:受到一定限制,有些现象和行为是不能通过观察法得到资料的,如患者的经济和隐私等问题,存在霍桑效应,受到观察者主管因素的影响。
观察法需要长时间进行,因此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较高。
伦理问题比较突出。
观察分类
按照观察中研究者所处的位置或所采用的角色,我们可以将观察分为局外观察和参与观察;根据观察方式的结构程度,我们也可以将观察分为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1非参与和完全参与观察和准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也叫,所谓局外观察,是指观察者处在观察对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观察对象产生影响。
形象地说,局外观察就是“冷眼旁观”或“坐山观虎斗”。
最理想的局外观察是观察者隐蔽起来观察,使被观察者一点也意识不到有研究者在场正观察他们。
比如,我们想了解护士在病房沟通的方式,于是带着这种研究目的病房护士长呢,认真记录护士到病房沟通的情况,就是一种局外观察。
还有一个准参与观察,是观察者参与群体或组织的活动中,观察者不隐瞒自己的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
完全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观察对象的活动情境之中,在实际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过程中进行观察。
而被观察着不知真面目的观察法比如,护士一边在上健康教育的讲座,一边带着研究目的去观察病人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课后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就是一种参与观察。
2.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所谓结构观察,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
结构观察通常采用局外观察的方式进行,其观察内容是事先设计好的,是固定的。
结构观察目前还不是很多,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
所谓无结构观察,研究者加入所要研究的团体中实地观察,但不做有计划地控制,也不用运用任何工具,比如观察记录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观察。
此方法简单易行,只要确定了观察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就行,无结构观察一般采用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所得的资料只能进行定性分析。
准结构观察:依照观察研究目的、要求以及比较详细的观察提纲进行观察调查的方法,但是观察提纲不是完全结构性内容包括:
确定被观察的对象,确定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的有关具体措施,确定观察世间、地点、条件
完全结构性的观察方法:依照事先周详计划及统一的观察内容、要求,采用统一
的观察卡等手段进行观察性调查的方法。
提高观察准确度的方法:核对观察记录,利用录音机和录像机,两个观察者单独观察同样事件,分别做记录,事后互相比较查证误差,使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观察员,组队观察,避免解释上的错误,进行完全的会话记录,是观察者有机会考虑各个情节,判断资料对错,寻求对行为进行解释,以保持客观态度,提醒保持灵敏度,发现盲点。
我们在观察时有时仅凭眼睛和耳朵等感官,难以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因此需要借助录音、摄像、照相等辅助设备来帮助观察。
还有一种分类:
(一)描述观察法:包括日记描述法、系列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二)取样观察法:包括时间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
(三)等级评定法:包括数字量表法、图示量表法、累记评定法;
(四)间接观察法:包括谈话法、对偶故事法、两难故事法、
皮亚杰在对儿童进行液体守恒实验的同时,加上观察、谈话,他在儿童面前呈现两个相同的玻璃瓶,放上相同量的水,把一瓶水倒在高一点、窄一点的瓶子里,把另一瓶水倒在矮一点、粗一点的瓶子里,问这两瓶水不一样多。
三岁的小朋友说不一样多。
问为什么,小朋友回答说,这瓶水高,那瓶水矮。
六岁的小朋友说一样多,“这瓶水高,可是窄一点,那瓶水矮,可是粗一点”。
从上看出六岁小朋友可以从二维角度看问题,具有补偿性。
观察可以了解儿童是怎样思维的,由此可以分析六岁儿童思维开始具有守恒性,即事物外表发生变化事物本身不发生变化
二、观察法的操作步骤
在教育研究中采用观察法,一般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1.明确观察目的。
就是事先要明确在观察中了解什么情况,收集哪些材料。
2.选定观察对象。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对象,有时是个人或团体,有时是事件或现象,有时是实物或环境。
观察对象应当具有典型性,必须与研究的问题相吻合,必须与研究的目的相吻合。
3.制订观察计划。
观察之前,要对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次数、观察密度作出明确安排。
4.实施观察并记录。
实施观察时,要选择最适宜的位置,保证观察对象的自然状态(不要干扰观察对象),要善于辨别重要的和无关紧要的因素,要善于抓住观察现象的起因,要密切注意在观察范围内的各种活动引起的反应,应当着重注意一贯性的东西,但也不要忽略偶然的或例外的东西。
实施观察时,要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记录的方法主要有:①评等法。
即研究者对所观察的对象评定等级。
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某项活动是否喜欢,可以事先印好表格,设计不喜欢、不太喜欢、一般、有点喜欢、很喜欢这些等级,观察时在对应的空格里画圈。
②记录出现频率法。
研究者将要观察的项目事先打印在纸上,观察时出现了某种现象,就在相应的空格里打钩。
③文字记录法。
观察时,在现场用文字快速记录,也可以借助录音、摄像设备先将观察到的情况录下来,回去后再转记到笔记本上。
5.整理观察记录。
观察结束后,要尽快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以免时间久了因记忆模糊而造成资料混乱。
6.分析观察资料。
对于观察获得的资料,要分门别类,认真分析,归纳出结论。
以结构观察方式获得的资料,一般要做定量分析;以无结构方式获得的资料,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式。
7.撰写观察报告。
在对观察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论证,最终写成报告。
需要说明的是,观察法往往存在样本较少的缺陷,为了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观察对象,一般需要追踪观察。
这里有两个著名的例子: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研究道德教育问题,仔细观察和研究“差生”和“调皮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表现,曾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能够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的过程。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和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用日记的方式,从他的第一个孩子一鸣出生时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做了详细的文字记载和摄影,连续追踪观察808天,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于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指研究》一书。
苏霍姆林斯基和陈鹤琴的研究精神和作风,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