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中2014-2015-2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二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共54分)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地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
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
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
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
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 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 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 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D. 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2. 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2分 )A. 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 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 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D. 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B.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C. 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 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杨氏。
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
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
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
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
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
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元史•虞集虞刚简虞汲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比.还长沙比:等到。
B.不少暇佚.佚:丢失。
C.文虽善,不与.也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速:招致。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B.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C.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
三岁时他随家人避难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了解经书内容,通晓其大义。
B. 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
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 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
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 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
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无才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山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8. 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9. 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指出“,”,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千叶瓶刘心武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
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
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
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
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
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
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
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
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
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
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
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
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