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分析江玫和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比较分析江玫和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比较分析江玫和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的红色青春
摘要:江玫和林道静分别是“十七年”小说宗璞的《红豆》和杨沫《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她们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爱情观和阶级观,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对人生和命运的抗争。

无论我们是在爱情中看待革命,还是在革命中看待爱情,那时她们也许都不会拥有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精神上的幻想,并不是身心自由里的爱恋。

但由于生活成长经历的不同,所以江玫和林道静在革命道路上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关键字:江玫、林道静、革命与爱情
一、选择爱情或者革命
“她父亲有这样一个女儿,死得也不算冤了。

”江玫仿佛半辈子都是为了这句话而存活,而革命。

江玫与齐虹的情感崩裂,或许不是各自的道路不相同,只是单纯的生不逢时。

假若,他们的恋爱不是在这个革命的时期,江玫的父亲又怎么会死于革命,萧素又怎会参加革命,那么江玫骨子里的革命基因又怎么会激发。

生在革命时期,江玫决定走上革命道路的决心最后是那么的坚定。

从文章的开头中,江玫六年过后,回归校园,她是那么的坦荡荡,微笑地踏上道路。

如果她从以前开始,觉得齐虹比革命重要的话,我认为她看见校园的那瞬间,情感的悲伤应该被喜悦来得更快,侵袭得更快。

她当初撑过了最难过的离别一分钟,那一分钟,可以说是她人生的分水岭,她不后悔没有跟齐虹走,她的不后悔延续到了回到校园这一刻。

江玫性格单纯、善良、清高、要求进步,富有同情心,政治上和思想上不断进步,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选择。

江玫展示给我们的是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从动摇到坚定,从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的道路。

她们在特殊的时代里拥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但是往往并不能到达理想的高度,她需要抉择,抉择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

革命如火如荼,她必须决定自己的青春为谁奉献。

江枚追求真挚的生活,追求美好的爱情,追求爱国的热情,但作为祖国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是为“大家”而舍“小家”吗?在革命的浪潮下,她拥有对革命的热情,对新中国的向往导致了她与齐虹的分离。

她曾经对待这份无果的爱情挣扎不已,难以自拔,但是她最终的选择是挣脱感情的羁绊,投身于革命事业。

小说中江玫的爱情很美,让人感觉那么柔和舒适,但爱情还是屈服于理想和信仰。

江玫的信赖和向往,也是祖国黎明前那个生机勃发年代一代人心中拥有的真诚信念。

江玫是一个真挚的,富有悲欢苦乐的复杂的内心的人。

她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江玫在追求理想道路时,对个人情感的眷念与追怀,从而呈现了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青年女性抉择人生道路的艰难与曲折。

江玫以全部的赤诚把个人的理想、愿望、爱情献给了新诞生的社会。

她意识自己所在的社会中黑暗的因素,她痛苦的地否定了与她的革命理想背道而驰的爱情,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爱情与祖国之间,江玫最终告别了爱情。

投身到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理想中。

江玫对爱情与理想的抉择体现了女性的自主意识。

《红豆》中的江玫没有受齐虹的主宰,而是决定从事革命工作,寻求自己的事业。

在自我意识中维护了精神的独立。

爱情,对于江玫是很重要,但对于她的人生,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利益基础上的个人事业及自我的人生价值。

”生命中的色彩不再是爱情而是青春理想的实现---精神的栖居。

二、在抗争与探索中的革命战士
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她与江玫一样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成长,歌颂了那段火红的革命青春岁月。

她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使她表现出抗争的特质,为了逃避封建家庭的悲惨命运,毅然决然走向了个人反抗的道路;但对于余永泽爱情的决裂则成为林道静革命道路的转折点,也是她逐渐从小资知识青年成为一名思想上真正的革命者;在党的教育和革命者的
影响下,使她摆脱了余永泽的羁绊,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林道静就把全部精力放在革命工作上,与卢嘉川等革命青年的交往,在她的一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这种探索的过程中,林道静的思想和观念上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最终她忠于人民、忠于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林道静的性格特征比较单纯、正直、有上进心,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她走的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从反抗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到谋求民族的解放和阶级的解放;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到阶级矛盾,从对劳动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到为劳苦大众奋斗的阶级感情,从个人奋斗到参加集体的大规模阶级斗争,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一名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而这正是“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大多数革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共同道路。

她所经历的革命道路与江玫是不同的。

林道静所经历的革命道路比江玫的复杂得多,由于出身的不同,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了一个从抗争、无奈、软弱的道路,从而决定了她的革命道路必定会经历彷徨、觉醒、战斗的道路,在这之中,她克服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从而在革命的实践中,转化为一个真正的个革命战士。

当然,她的三段感情也成为她加入革命队伍的催化剂。

她与余永泽的精神恋情,与卢嘉川的启蒙爱情,与江华的革命爱情,使她一步步接近理想,唤醒了她对革命的觉悟。

而杨沫在《青春之歌》中所塑造的人物林道静的自我与超我意识也是非常强烈的,她勇敢的反抗封建家庭的藩篱,追求自由的爱情,激情的走向革命的道路,展示了中国的知识青年在追求理想与事业上的个人意识,是人性的开拓与发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代人对青春的抗争与探索。

三、江枚与林道静革命知识分子的不同道路
江枚与林道静是不同的。

成长与生活的经历决定了性格和思想的差异,也决定了她们革命道路上的不同。

她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但是由于林道静复杂的地主家庭生活而给她带来了比江玫更加强烈的个体反抗意识,而她的小资本质也给她的革命道路带上软弱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在对待爱情上,江玫显得真挚,而林道静的爱情更加现实。

江玫在革命的道路上开始是迷惘的,她沉浸在爱情带来的美好里不可自拔,但着爱情却与理想和自我生命价值背道而驰,所以她需要在爱情和理想做出抉择。

林道静是在走向革命的道路上邂逅爱情的,在她的世界里,爱情与革命事业并不是完全相悖的,她最终在江华的身上找到了爱情与革命事业的融合,也许那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但那至少是精神与物质的实现。

其实,江玫这个形象更突出的是她由内而发的爱国热情,而林道静的形象所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个体的革命历程。

在《红豆》里的好几处都写到了江玫对祖国的祝福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而林道静则是在不断反抗与探索的道路上融入革命队伍,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更趋向与忠于党和人民。

《红豆》作为“百花文学”的代表,跳出了“爱情+革命”的枷锁,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的一种人性关怀。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实行了三次决裂。

第一次是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

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激越青春、民族危难、革命风暴、坎坷爱情,交织在一起造就了坚强、隐忍的林道静。

在十七年文学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林道静和江玫作为革命知识女青年的文学形象代表,反映了那个红色青春时期,青年女性的独特的人生选择,作为当代人的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总是觉得不可思议,又对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参考文献:1,宗璞《红豆》,花城出版社,2010,11月。

2,杨沫,《青春之歌》,北京出版社,2004,08.
3,王永生,《小说《青春之歌》评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