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一)教学设计Review of classical Chinese (1) teaching desig n文言文复习(一)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类型:复习课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引语: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
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
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
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第一课时一、文言实词辨析(板书)1.通假字辨析。
(板书)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B.河曲智叟亡以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
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
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学生答(略)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一厝朔东③ 百废具兴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⑤将军身被坚执锐⑥为天下唱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教师点拨:【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板书: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
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②越明年③先帝不以臣卑鄙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
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请想到的举手回答。
(学生答略)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好,大家回答的很好。
其实,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师生共同分析:。
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
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学生回答略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
(板书)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①将军身被坚执锐②君将哀而生之乎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
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其一犬坐于前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⑥公将鼓之师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
(板书:文言虚词辨析)二、文言虚词辨析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虽我之死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而乡邻之生日蹙D.殚其地之出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
“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战于长勺积于今六十岁矣②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③属予作文以记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④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时习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
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
谢谢大家!第二课时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B.士卒多为用者C.甚矣,汝之不惠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
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
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④屠惧,投以骨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⑦苛政猛于虎也⑧见渔人,乃大惊⑨刿曰:“何以战?”⑩君将哀而生之乎2.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译文: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
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
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四、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应该熟读背诵并能够默写。
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例题】根据《岳阳楼记》中“嗟夫!……吾谁与归”一段,回答以下问题:①“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退”是指。
②写出这段文字中被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诵默写。
因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所以题目中只指出了语段的起止文字,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
其中第①题要求分析“进”和“退”的指代内容,只要对原文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就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第②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
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练习】根据《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一段,回答以下问题:①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