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3.5--5.3 10^L
110--170 g/L
0.32--0.5
80--97 fL
25--35 pg
315--380g/L
100--33010g
1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
4--14
43--76
1--410g/L
PCM
RCM
PCT
中值细胞计数
中性细胞计数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红细胞分布宽度
血小板积压
0.6
总结粪外观:
稀糊状或水样粪便——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
脓血便——细菌性痢疾(以脓为主)、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
米泔水样便——霍乱、副霍乱
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
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便——阻塞性黄疸
第02讲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二)
第四节 肝功能检查
细目
要点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γ-谷氨酰转移酶4.碱性磷酸酶
五、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和球蛋白(G)
参考范围:
总蛋白(TP):新生儿46~70g/L;成人60~80g/L
白蛋白(A):新生儿28~44g/L;成人35~55g/L
球蛋白(G):20~30g/L
A/G比值:1.5~2.5:1
▲总结白蛋白(A)和球蛋白(G):
①白蛋白——维持渗透压和营养状况,反应肝功能受损;营养不良、消耗过多、丢失过多、合成障碍(肝)均可使之降低。
②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腺等,指标升高,反应这些部位的损伤,尤其是肝胆疾病损伤。
③在急性或轻型肝炎时,血清ALT升高幅度大于AST;在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AST上升的幅度高于ALT。AST/ALT比值越高,
肝脏病变越慢性化
④使用肝毒性药物可使二者均升高: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他汀类调血脂药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
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
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旧称谷草转氨酶(GOP)
▲总结两种转氨酶:(ALT和AST)
①正常值参考范围均为<40U/L
编号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编号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WBC
RBC
HGB
RCT
MCV
白细胞总数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红细胞积压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血小板计数
淋巴细胞比率
中值细胞比率
中性细胞比率
淋巴细胞计数
10.8
3.67
126
0.326
39
34
386
219
13.5
6.4
80.1
1.4
4--10 10^9/L
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
(一)红细胞正常参考范围
女性(3.68~5.74)×1012/L(3.7-5.7) 男性(4.09~5.74)×1012/L(4.1-5.7)
儿童(4.0~4.5)×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细目
要点
1.血清尿素氮2.血肌酐
(1)正常值参考范围(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一、血清尿素氮(BUN)
(一)正常值参考范围
尿素是人体蛋白质的代谢产物。血清中的尿素氮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通过测定尿素氮,可了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参考范围:
成人:3.2~7.1mmol/L
第三节 粪常规检查(了解)
细目
要点
1.粪外观2.粪隐血3.粪胆原4.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颜色及性状
黄色
正常便
稀便、粘液便,鲜血便,柏油便,白陶土样便,脓血便,凝乳便,细条状便
红细胞
阴性
阴性,阳性+,++,+++
白细胞
阴性
阴性,阳性+,++,+++
上皮细胞
阴性
阴性,阳性+,++,+++
第01讲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
第三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4分)
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 第三节 粪常规检查 第四节 肝功能检查(两对半)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第六节 血生化检查第七节 血糖与血脂代谢检查第八节 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检查
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
②球蛋白——参与机体免疫,增高见于炎症感染/自身免疫病/骨髓瘤、淋巴瘤;降低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A/G比值
正常情况下,A/G比值为1.5~2.5,比值减少见于:
(1)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实质性损害、肾病综合征时,白蛋白减少,球蛋白正常或增多,A/G比值小于1。
(2)急性肝炎早期,白蛋白量可不变或稍低,γ-球蛋白量轻度增多,A/G比值仍可正常。(肝脏具有较强的代偿功能)。
(1)炎症:风湿病、结核病、急性感染所致的炎症。
(2)组织损伤及坏死
(3)恶性肿瘤是鉴别恶性和良性肿瘤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了解)
细目
要点
1.尿液的酸碱度2.尿比重3.尿蛋白4.尿葡萄糖5.尿胆红素6.尿隐血7.尿中白细胞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8.尿沉渣管型9.尿沉渣结晶10.尿酮体11.尿肌酐12.尿尿酸13.尿淀粉酶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性疾病
(5)用药——磺胺药
2.血小板增多(略)
五、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一)正常值参考范围
参考范围: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二)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
生理性增快见于: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而病理性增快见于:
2.红细胞减少(贫血)
(1)造血物质缺乏(缺乏合成材料)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合成功能差)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
(4)继发性贫血
▲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比红细胞严重——缺铁性贫血(胃溃疡、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
▲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比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严重——巨幼细胞性贫血(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常由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引起)。
④淋巴细胞0.20~0.40(20%~40%) ⑤单核细胞0.03~0.08(3%~8%)
(二)中性粒细胞
1.增多(>70%)
(1)急性、化脓性感染 (2)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
2.中性粒细胞减少(<50%)
主要见于——病毒性感染、脾功能亢进、也见于特殊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寄生虫感染(疟疾);
正常,酸臭,腥臭,恶臭
一、粪外观
▲药物影响——
①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可使大便变红或黑色;水杨酸钠可使大便成为红至黑色;
②抗生素,利福平可使大便变成橘红至红色;
③抗凝血药华法林、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醋硝香豆素(新抗凝)可使大便变红。
④口服药用炭、铋制剂、铁制剂、中草药者粪便可呈无光泽的灰黑色,服用大黄、番泻叶等中药者大便呈黄色。
用药:抗肿瘤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抗病毒药等也可引起减少。
中毒: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
(二)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1%~5%)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寄生虫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伤寒、副伤寒、大创伤、长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嗜碱性粒细胞(略)
(四)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1)传染病(病毒、结核)
(1)疾病引起——病毒感染、脾亢
(2)特殊细菌性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引起
特殊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疟疾。
(3)用药引起
部分抗生素(尤其是磺胺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4)其他因素引起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一)正常值参考范围
①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②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③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四、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碱性磷酸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其中以骨、肝、乳腺、小肠、肾脏的浓度较高。
参考范围:
女性:1~12岁<500U/L;大于15岁:40~150U/L
男性:1~12岁<500U/L;
12~15岁<750U/L;
大于25岁:40~150U/L
他汀类血脂调节药,可导致ALP升高。
名称
正常
异常
酸碱度(pH)
晨尿
5.5~6.5
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
降低常见于酸中毒、肾炎、糖尿病等
尿比重(SG)
成人晨尿1.015~1.025
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力衰竭、糖尿病等
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等
尿隐血(BLD)
阴性(-)
阳性(+)同时有蛋白者,要考虑肾脏病和出血
尿沉渣白细胞(LEU)
8.8
9.6
10.2
13.4
0.211
0--1.8 10
1.2--6.8 10
6.5--12 fL
10--18 fL
10--15 fL
0.137--0.3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