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十二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和药品说明书的解读项目一、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一、血常规检查1. 血液概述(1)定义:流动在人全身各组织器官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
(2)特点:A.占体重8-9%,5000-6000ml,pH7.35-7.45B.构成:血浆(无形成分)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一).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范围:正常成人(4.0~10.0)×l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儿童(11.0~12.0)×109/L临床意义:1.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月经前、妊娠、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新生儿及婴儿等(2)病理性:炎症、细菌感染、恶性肿瘤、药物中毒2.白细胞减少:(1)疾病:流行感冒、麻疹、白血病等(2)用药: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等(3)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疟疾等(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的影响(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胞浆内有颗粒中性粒细胞(50%~ 70%)嗜酸性粒细胞(1%~ 5%)嗜碱性粒细胞(0%~ 1%)❖胞浆内无颗粒淋巴细胞(20%~ 40%)单核细胞(3%~ 8%)1.中性粒细胞(1)吞噬细胞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2)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同A.增多:a.急性、化脓性感染局部及全身感染b.中毒、出血及其他疾病B.减少:a.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等b.中毒(重金属等)及用药2. 嗜酸性粒细胞(1)变形运动及吞噬功能(2)临床意义:A.增多:a.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b.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等c.血液病:嗜酸性细胞性白血病等d.用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B.减少:a.疾病或创伤伤寒或术后、严重烧伤b.用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3.嗜碱性粒细胞(1)无吞噬功能,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与变态反应有关(2)临床意义:A.增多:a.疾病:过敏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增多达10%以上;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b.创伤及中毒:脾切除及铅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B.减少:a.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b.用药:促皮质素、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4单核细胞(1)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
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2)增多:传染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三). 红细胞计数(RBC)1.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2.作为呼吸载体,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具有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参考范围:男性(4.0~5.5)×1012/ 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儿童(3.9~5.3)×1012/L3.临床意义:1)增多:(1).相对增多:失水,血液浓缩(2).绝对增多:生理性增多病理代偿、继发性增多性红细胞增多2)减少:(1).造血物质缺乏:营养不足等(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4).继发性贫血(四).血红蛋白(Hb)1.红细胞主要成分,运输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参考范围:男性120~160 g/L,女性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2.临床意义:基本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更能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减少:减少程度比红细胞严重:缺铁减少程度不如红细胞:巨幼细胞性贫血二、尿常规检查1. 构成:97%水分,3%固体物质(有、无机物)2. 特征:正常尿液黄色或淡黄色,新鲜尿液呈弱酸性3.尿液检查的目的:(1)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2)血液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诊断(3)职业病,急性汞中毒;慢性重金属中毒(4)药物安全性监测:具有肾毒或安全窗窄的药物(一)尿液酸碱度(urine pH)中性或弱碱性临床意义:反映肾脏维持血浆和细胞外液正常氢离子浓度的能力1.酸碱度增高(1)疾病: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感染性膀胱炎、长期呕吐等(2)用药:应用碱性药物碳酸氢钠等2.酸碱度降低(1)疾病: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等(2)用药:应用酸性药物维生素C、氯化铵等(二). 尿比重(SG)定义:4 时尿液与同体积水的重量比参考范围:正常成人24小时尿比重1.015~1.025新生儿1.002~1.004临床意义:主要取决肾脏的浓缩功能1.升高: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糖尿病、蛋白尿、高热、泌尿系统梗阻妊娠中毒症或脱水等2.降低: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多尿期、蛋白质营养不良、恶性高血压、低钙血症、肾小管功能异常等(三).尿蛋白(PRO)*蛋白质进入尿液中,产生蛋白尿。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0 mg/L;<150 mg/24h*临床意义*1.生理性: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或妊娠期妇女也会有轻微蛋白尿。
*2.肾小球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肿瘤、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等肾损害。
<3g/24h*3.肾小管性:肾炎、肾小管重金属损伤、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1g/24h*4.混合性(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
5.溢出性(肾脏正常,而血液中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异常增多):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骨骼肌严重损伤及大面积心肌梗死。
6.组织性蛋白尿:肾脏炎症、中毒7. 药物肾毒性: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多肽类(多黏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抗真菌药(灰黄霉素)、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
8. 其他:如泌尿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所出现的蛋白尿为假性蛋白尿。
三、肝功能检查肝脏生理功能1、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和加工的中枢2、生物转化和解毒功能(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1.存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等组织细胞中,正常:成人<40 U/L2. 其增高程度与肝细胞被破坏程度成正比,是反映肝细胞损害最直接和最敏感的指标。
3.临床意义(1)肝胆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胆管炎等(2)其他疾病:ALT来源于其他组织(3)服用有肝毒药物或接触化学品:A.抗生素类:红霉素、依托红霉素肝毒大B.抗真菌药:氟康唑、酮康唑等C.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等D.调血脂药:他汀类(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体内分布较广,不能特异地反映肝细胞性疾病,正常:成人0~40U/L2.临床意义: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1)心肌梗死:心梗时AST最高,单纯心绞痛时,AST正常。
(2)肝脏疾病:A.急性或轻型肝炎:AST上升幅度低于ALTB.慢性肝炎及肝硬化:AST上升幅度高于ALT(3)其他疾病及用药(三).清γ-谷氨酰转移血酶(GGT ,γ-GT)1.存在于血清及肌肉外的所有组织中,正常:男性δ50 U/L;女性δ30U/L2. 升高的临床意义*肝胆疾病:肝内或肝后胆管梗阻(5~30倍);传染性肝炎、脂肪肝、药物中毒;酒精性肝硬化;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胰腺疾病:急、慢性胰腺炎,胰纤维性囊肿瘤,胰腺肿瘤(5~15倍)。
*其他疾病:脂肪肝、心梗、前列腺肿瘤。
*用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乙醇。
(四).碱性磷酸酶(ALP)1.骨、肝、乳腺、小肠、肾脏浓度高2.ALP病理性增高临床意义(1)肝胆疾病:阻塞型黄疸、胆道梗阻、结石、胰腺头癌、急慢性黄疽性肝炎、肝癌、肝外阻塞等(2)骨骼疾病:骨损伤、骨疾病等(3)用药:他汀(五).血清总蛋白、白蛋白(A)和球蛋白(G)(total protein,albumin,globulin)1.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在肝脏合成2.A/G=1.5~2.5:13.临床意义:反映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1)血清总蛋白A.增高:a.脱水所致:呕吐、腹泻、高热等b.合成增加: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B.降低:a.血清蛋白质丢失和摄入不足b.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等c.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2)白蛋白: A.降低:a.营养不良:摄入不足等b.消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等c.合成障碍:肝功能障碍B.增高:严重失水导致的血浆浓缩(3)球蛋白: A.增高:a.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b.自身免疫性疾病c.骨髓瘤和淋巴瘤B.降低(合成减少):a. 生理性减少b.免疫功能抑制c.低γ -球蛋白血症(4)A/G比值:A. A/G比值小于1:慢性肝炎、肝硬化B.急性肝炎早期,A/G比值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