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关于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关于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意见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文物本体和环境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应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性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时,要考虑其整体性,在经过详细勘探和研究之后,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其四至边界。

保护范围是为了确保文物本体的安全,在其范围之内,不得进行建设项目,严禁乱挖乱建破坏文物遗迹的行为。

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文物本体的环境风貌,有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和环境风貌相存共生的,没有了环境风貌,文物本体的许多信息就丢失了,有许多问题就解释不清。

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基本原则:(1)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

在考虑保护范围的大小、深度、高低时,必须以不影响文物的安全为出发点。

凡可能从不同方面(空气污染、震害、水害、火灾、空间、地下等) 给文物造成危害与威胁的,均应尽可能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

在划定保护范围时,要留出消防道路。

(2)要有利于科学研究与观瞻。

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文物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在划定保护范围时,一定要尽可能的考虑到科学研究和人们观瞻的需要。

这就要有一定的地面空间范围。

(3)要因地制宜。

划保护范围,要根据各地、各类文物本身及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定,不能千篇一律。

如城乡之别,大小高矮之别等,都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4)实事求是的原则。

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应当有发展的眼光,要留有余地,但也不能任意扩大,以免影响其它建设。

所以一定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

(5)统盘考虑、合情合理。

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时,既要看到现在,又应想到未来,应当有发展的眼光,因此,不能划的太小,也不能划的过大,影响其它基本建设。

要全面考虑,实事求是。

(6)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建设规划部门不可缺少的工作内容。

文物部门在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时,要积极与建设规划部门联系与合作,得到互相支持。

省政府批准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应当纳入城乡规划之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 7 )依靠当地人民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达成一致意见。

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仅靠文化、文物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当地人民政府,多方协商、上下结合,通过合作才能完成。

一、关于划定古遗址古墓葬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意见古代遗留下来的城址、村落、陵墓和各类作坊遗址,地表以上多数己被毁掉,埋在地下的基础和墓室给我们保存了可供进行研究的重要遗存。

在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之前,必须经过详细勘探、试掘和研究,可结合文献记载,掌握地下遗迹的详尽情况,在此基础上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四至边界,可参照当地永久性的道路或河岸、沟壑或断崖的自然地形来确定。

凡是重要的遗迹都应划入保护范围,其余的划为建设控制地带。

由于遗迹的性质和规模各不相同,必须分类区别不同情况来划定。

具体分类划法:(1) 古代城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历史悠久,从原始形态到发展成熟,城市的规模和形制,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总的来说,它一般由城墙、护城河、城内道路格局、建筑基址、城内或城外的手工业作坊、墓葬区等组成。

商代以后的城,不仅规模扩大,同时又出现并列城或内城外廓的多层城墙。

同墓葬区与城的距离不仅远,而且面积大,又分散。

手工业作坊也大致如此。

面积之大,范围之广,不可能划为一个大保护区来把这些遗址全包括其中,这就需要将集中的衙署、居址、作坊、护城河、城门和重要的城墙、古墓群等重要遗迹,包括周边适当空间在内,划入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以外20 ~50 米,或两遗迹较近的相关连的空间地带,划为建设控制地带。

(2) 古代村落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古代村落遗址,多指商周以前的遗存。

其面积大小不等,其内容,则有房基区、文化堆积区、兼有制石、制骨和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区。

在遗址周围又有壕沟、氏族公共墓地、祭祀台、祭祀场等,在勘探中应当注意。

对这类遗址,应将上述重要部分划定为保护范围,并将保护范围以外的10 ~20 米的地带,划为建设控制地带。

(3) 古代瓷窑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保护这类遗迹,必须考虑生产工艺的系统性,就是要考虑原材料贮存和加工、坯料的制作、涂釉、烧造、废料的堆积、生活区、墓葬区等。

不仅在勘探过程中要注意弄清各项工序的遗存,同时在划定保护范围时,也要注意保护生产工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以上重要遗存都划为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以外10 ~30 米地带划为建设控制地带,具体视遗址间联系情况而定。

(4) 古代冶炼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古代冶炼遗址,就其工艺程序而言,有冶炼、铸造、热冷加工遗存。

就其地域而言,冶炼多设在矿区附近,或距矿产地较近的城市附近;铸造和热冷加工作坊多设在城市内外,也有冶铸和加工三者合为一体的联合作坊。

冶铸和加工各作坊中,又由不少工序组成,如冶炼作坊中,有矿石贮存和炉料的制备、炼炉废料堆积、供水等。

再如铸造作坊中,有原料的加工、燃料堆积、熔炉、铸模和铸范的材料制备、浇注场地等。

上述每个组成部分都应划入保护范围。

边沿地带向外30米的范围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地带,应划为建设控制地带。

(5) 古代陵园和陵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古代的陵园和陵墓,因墓主人生前的地位不同,它的规模大小和内容多少也不相同。

陵园是指整个家族墓地而言,由许多个墓葬组成,如巩义宋陵即由七帝八陵和皇后以及许多大臣陪葬墓组成,总面积达150 平方公里,不可能全划为保护范围。

此类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应是以每个墓为单位,陵园围墙向外10 米的范围为保护范围。

每座陵园周围30~50 米的环境带及各陵间距较近地带,则划为建设控制地带。

如果在陵周围探出陪葬坑,凡是陪葬坑分布的面积均应划入保护范围。

陵墓是指一座单体的墓葬,其中也包括陪葬墓。

这类单体墓葬,较大型墓的地上也有阙门、石刻、陵园围墙、四门、享殿等组成,在其周围又探出若干陪葬坑,均应划为保护范围。

在其周围的20 ~50 米的范围,作为建设控制地带。

如果经勘探后而主墓虽大,四周附属物的地基无存的话,其保护范围的划定,应以墓道末端及封土边沿以外10 ~20米划为保护范围,其外的10 ~20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位于古村落周围、古城周围附属的其它遗迹和古墓葬,以墓冢的边沿外10米为界限,在其范围内划为保护范围,其边沿以外的20 米划为建设控制地带。

重要的名人墓葬,为了保护它的环境和气氛,建设控制地带要扩宽到50 ~100 米。

二、划定近现代重要史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意见具体分类划法:(1) 单体文物。

如:郑州市的二七纪念塔、等的保护范围,自建筑物最外沿向四方延伸,尺度为此建筑物本身平面或立面最大尺度的2~3倍。

建设控制地带,应为保护范围四面尺度的1~2倍。

(2) 集中的文物群。

如:洛阳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安阳市袁世凯墓等。

一般以院子的外围墙作基线,向外划50 ~100 米为保护范围,在其外面再划50 ~100 米为建设控制地带,在给这类文物划保护范围时,对仅存遗址的文物点,要视其价值划入保护范围内。

(3) 分散的文物建筑。

有的文物景点之间距离很近、很集中,而有的文物景点之间相距甚远、比较分散。

象这样的情况,划保护范围时,可区别对待。

文物景点集中的地方,可按集中的文物群划法来划。

比较分散的文物景点,则可按单体文物的划法,一处一处的划。

如果分散的文物点之间的距离不是太远则可连成一体,以便于树立标志和日常保护,也利于环境规划与观瞻。

(4) 临山的文物保护单位。

如:新县陈店乡的红军兵工厂旧址。

保护范围可适当扩大,以防炸山取石和山洪对文物本体构成威胁。

一般说来,保护范围可掌握在距文物1~2公里远,建设控制地带可再向四面延伸1 倍。

(5) 碑碣及石刻。

保护范围以文物边沿向外延伸50 米。

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的2~5倍。

(6) 矿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除地面与空间之外,还要划定地面以下的可控范围,形成立体保护区。

以防地下工程给文物造成毁灭性灾难。

其划法是以地面上的建设控制地带边沿为上平线,可按120 ~135 度角向地下作延长线,垂直深度约与当地采矿深度相同即可。

使文物稳固在覆斗状的墩台上面。

(7) 城镇闹市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其保护范围不宜过大,建设控制地带则必须保证与文物环境气氛相协调。

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筑高层建筑物,要注意维护文物四周的历史原貌和景观。

(8) 地道、山洞一类文物保护单位。

按坑道走向划出其垂直地面上的保护范围。

一般说来,保护范围可保持在50~100 米开外,建设控制地带可再向四面延伸l倍。

三、划定古建筑石窟寺石刻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意见具体分类划法:(1) 古代建筑群。

一般以院子的外围墙作基线,向外划若干米为保护范围,其外再划若干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如登封观星台的保护范围,东自围墙外皮至110 米处的公路外沿。

西自围墙外皮至50 米处的坎地;南自大门外照壁南面向外100 米:北自围墙外皮向北100 米。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沿再向四面延伸100 米。

在划建筑群保护范围时,对已经塌毁保留建筑基址,要视其价值划入保护范围或建设控制地带内。

(2) 分散的相关联的古代建筑。

如少林寺,它包括常住院、塔林、附近的古塔等。

划保护范围时,仍以各文物点为主,一处一处的划,相距不远的则可连在一起为建设控制地带,如分散点中间的范围不是太大,则可连成一体,以便于树立标志和日常保护,也有利于环境规划与观瞻。

具体划法,每一单体建筑或小型建筑,从外围墙(或四至最边沿处)向四周扩展20 ~100米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可在保护范围外另加50 ~100米,如文物所在地为风景区,则应协同城建、环保、园林规划等有关部门共同制订保护范围。

要严格保护文物所在地周边地区的原貌,范围可适当的大一些。

在这些区域,要严格控制新建筑,必须建的,要控制形制、体量、色调与高度,严防各类污染。

(3) 单体古代建筑,指唯存一殿或一塔者。

保护范围,自建筑的最外沿,向四方延伸,尺度为此建筑物本身平面或立面最大尺度的2~3倍。

建设控制地带,又为保护范围四面尺度的一倍。

古塔可分大、中、小三类(大塔高40 米左右、中塔高10-30米),保护范围,大、中型塔为塔高的1.5~2.5 倍;小型塔为塔高的5~10倍。

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各方向长度的一倍。

塔林,则按建筑群划定。

实例: 北魏嵩岳寺塔,以院墙为基线,向东58米,西224米(包含寺院旧址),南52米(台地),北50米(村落)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向西42米至山脚下,向东26米至沟壑,南北各100 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