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新运动兴起的原因(1)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加剧是时代背景。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的主张是思想渊源。

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代表人物和宣传变法主张的活动以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第一,向皇帝上书。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1895年联合在京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光绪以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较大的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重要的学堂: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3会3报3学堂”)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双方: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劝学篇》,书中依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不能改变。

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中国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维新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守旧势力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改变的。

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

这场论战,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1.百日维新起止日期: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

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改良派,史称“百日维新”。

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识记3)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做了一些机构改革(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这些政治改革与维新派的最终主张相去甚远,君主立宪制没有建立。

不接受根本的政治制度改变,这是光绪皇帝的地位和立场所决定,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者,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阶级属性不同。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带来了新的社会风气。

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

维新派的支持者很少,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2)具体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实现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政权),在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思想上,借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维新派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康、梁寻求英国、日本和美国支持)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而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甚至害怕人民群众运动的兴起。

(3)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其特点是: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持“中立”态度,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英国侵入西藏地区。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

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2.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领会1)(选择)《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长达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并非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立宪。

1911年5月,组建“皇族内阁”,引起立宪派不满,也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领会2)(选择)(1)阶级基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初进一步发展,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发展了,必然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2)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个知识分子群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两条途径上逐渐形成的(孙中山、黄兴等均是这样的学历背景)。

他们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开始用自己熟悉的西方资本主义理念和方法,走向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途。

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人)。

曾经谋求用和平手段改良中国(1894年,上书李鸿章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未受理睬。

自此放弃改良主张,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2)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团体)的名称和主要创建人:继兴中会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

1904年先后成立了:以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湖南长沙)。

刘静庵、宋教仁等组建的科学补习所(湖北武昌)。

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上海)等。

这些革命组织的基本目标都是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所在地区活动。

中国同盟会革命团体的建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也为成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组织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主要的革命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1903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强调革命是“良药”,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1903年,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革命与改良辩论及其意义时间:1905—190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