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之声圆舞曲

春之声圆舞曲

《春之声圆舞曲》
课例:季根平(延庆一小)
评析:刘凤仙(延庆教科研中心)
教学目标:
1.感受《春之声圆舞曲》描绘的春意盎然的景色,了解乐曲的节奏自由、充满变化的这一特点,知道这首乐曲具有回旋曲式结构的特征。

2.课外听到器乐曲《春之声圆舞曲》时,知道这是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的作品,并能说出作品的标题。

3.知道约翰施特劳斯以创作《圆舞曲》为著称,被后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教学重点:
聆听器乐曲《春之声圆舞曲》,想象音乐描绘的春意盎然的景色,了解乐曲节奏自由、充满变化的特点及回旋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
乐曲《春之声圆舞曲》节奏、旋律特点及回旋曲式结构的听辨与理解。

教学思路:从自由、充满变化的节奏入手,在听旋律、读节奏的基础上,通过画画的方式启发学生感受自由的节奏、上行的旋律与快速的演奏所表现的音乐情境,通过让学生随音乐节奏画画的方法记录主题音乐节奏的重复与变化,记录主题音乐在全曲中出现的次数,形象准确地指导学生分析、理解主题音乐的结构及全曲回旋曲式的特点,稳定学生听音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听音乐的兴趣。

接着采用分片段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比感受主题音乐与中间插部的节奏变化与保留,想象C、D、E段音乐表现的音乐情境,听辨主题音乐在结尾重复出现时发生的变化。

最后让学生看着自己记录音乐的春景图,完整地欣赏钢琴版本与管弦乐版本的《春之声圆舞曲》,进一步熟悉音乐,感受表现音乐描绘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景。

整堂课本着从乐句到主题乐段到全曲,再到片段到全曲的路线进行聆听,精听与粗听交替进行,使学生觉得长中有短,粗中有细,长而不烦,细而不腻。

教学准备:录音机、管弦乐版本的磁带、多媒体及钢琴版本的音乐。

介绍约翰施特劳斯和《春之声圆舞曲》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介绍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
1.同学们,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约翰施特劳斯。

(教师播放介绍约翰施特劳斯的课件)2.简介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及主要代表作品。

三、欣赏钢琴版本的《春之声圆舞曲》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非常著名的一首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

(教师播放介绍《春之声圆舞曲》的课件)
2.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3.聆听《春之声圆舞曲》音乐片断。

提示:圆舞曲是几拍子的?3/4拍的强弱规律怎样?
这首圆舞曲是不是也像其他圆舞曲一样,给我们一种“强弱弱”
的舞曲感觉呢?
4.设问:是什么原因使这首圆舞曲和其他的圆舞曲不一样了呢?
是因为这首圆舞曲的节奏自由,充满变化。

5.出示主题旋律第一乐句曲谱:
3/4 #45 | 65 #45 21 | 71 43 #23 | 6 0 06 | 5 0 0#4 |
b4 0 0#2 | 3 0 0#1 | 2 - - | 2 0
(1)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乐曲的节奏。

(2)旋律音进行有什么特点?(上行)
(3)这种自由的节奏与上行的旋律结合起来,能使我们想到什么样的情景呢?
6.聆听主题音乐片段。

提示:请同学们听着音乐进行想象。

(1)师生一起听音乐,教师随音乐节奏画出简笔画,启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2)启发谈话:正是这种自由的节奏与上行的旋律,通过快速的演奏,让我们联想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景。

象花蕾快速的绽放,象
树叶迅速的吐绿,象奔流不息的小河,象小草突然的钻出地面……
同学们,你们想到的景色是否和老师想的一样?
(3)再次聆听音乐主题。

提示:请同学们模仿教师,随音乐的节奏来画一画春天的景色。

要求:a:只选择一种图案来画。

b:必须随着音乐的节奏来画。

(4) 分析理解主题音乐的曲式结构。

启发提问:你画了几幅画?哪几幅画是完全一样的?你觉得这段主题音乐由几个乐句组成?哪几句音乐节奏是相同的?
7.聆听全曲。

要求:听这段主题音乐在全曲中共出现几次?请同学们听到主题旋律时随音乐节奏画一画刚才画过的图案。

8.讲解回旋曲式结构。

像这样:音乐主题A在音乐中反复出现三次以上,并在每次反复之间插入新的不同的对比部分。

这样的曲式叫回旋曲式。

9.聆听前三段音乐。

第一遍。

启发提问:音乐的前三段是一个再现的三段体,请同学们听一听中间的对比部分(B)与A段在节奏上有什么不同?使
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
(学生:有明显的三拍子舞曲节奏。

就像花草随风摇曳,跳起轻快的圆舞曲。


第二遍。

当你听到明显的舞曲节奏时,随音乐左右摆动身体,听到比较自由的节奏时在纸上随节奏画一画。

10.聆听C、D、E段音乐。

第一遍。

启发提问:这部分音乐由三小段组成,你能听出来吗?
请在第二、三段音乐开始举手示意。

第二遍。

想象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哪段音乐具有明显的三拍子舞曲节奏?
(学生谈感受:C段似春水荡漾;D段像飘来乌云,响起雷
声,刮起春风,下起细雨;E段给人雨过天晴的感觉)第三遍。

随音乐画一画你想象的景色。

11.聆听最后的主题音乐部分。

提示:结尾的主题音乐与前边的主题音乐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后的结束句力度有什么变化?(力度加强)
12.聆听全曲。

要求:看着自己画的音乐节奏图案,完整感受全曲。

并在三拍子舞曲处随音乐节奏左右摆动身体。

三、聆听管弦乐版本的《春之声圆舞曲》。

提示:听管弦乐版本的《春之声圆舞曲》与钢琴版本的《春之声圆舞曲》相比,各段音乐在演奏的次数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B、C、D、E段音乐都进行了重复演奏;中间与结尾都进
行了扩充。


小结:管弦乐版本的《春之声圆舞曲》通过重复、扩充与丰富的管弦乐音色使乐曲更生动,更具有表现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现在正是美好的春季,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歌声,去寻找
美丽的春天吧!(教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随音乐愉快
走出教室。


五、板书设计:
《春之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
3/4 #45 | 65 #45 21 | 71 43 #23 | 6 0 06 | 5 0 0#4 |
b4 0 0#2 | 3 0 0#1 | 2 - - | 2 0
评析: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种听觉感知和联想、想象相结合的过程。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用谈话和讲述的方式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结果往往收效甚微。

而季老师这节课运用绘画的方式,把听觉联想到的景色,通过直观的画面有节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那惊奇的眼神,全神贯注的神态和奋笔急书的动作,无不显示出他们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赏实践活动中。

整节课,无论在教材理解方面,还是教学设计方面,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1.钻研教材,二度创作见解新
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季老师在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春之声圆舞曲>时,没有照搬教参,而是自己在反复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进行二度创作,成功的分析理解了作品的音乐内涵。

如抓住第一主题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的特点,想象出乐曲描绘的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盎然的景象;把旋律趋于平和,具有圆舞曲特征的第二主题比喻为花草随风跳起优美的圆舞曲;把优美的第三主题想象为春水荡漾,浪花拍岸;把略带一丝阴暗色彩的第四主题,看作是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刮起的风,下起的蒙蒙细雨;把第五主题想象为雨过天晴,生机盎然的春景再次出现。

这些形象的比喻,大胆的联想,帮助学生准确形象地理解了音乐作品。

2.音画转换,教学方法运用新
在欣赏教学中,根据音乐的特征,灵活进行音画转换,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在这节课中,季老师与其他教师不同的做法是:一是不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或绘画自由描绘自己聆听音乐时所联想的画面,而是让学生随音乐节奏进行有规则的绘画活动,让静止的画面随音乐变成了流动的画面,能够直观地检测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状况。

二是通过绘画的方式启发学生感受自由的节奏、上行的旋律与快速的演奏所表现的音乐情境,通过让学生随音乐节奏绘画的方法记录主题音乐节奏的重复变化,记录主题音乐在全曲中出现的次数,形象准确地指导学生分析、理解主题音乐的结构及全曲回旋曲式的特点,较好地稳定了学生听音乐
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听音乐的兴趣。

3.节奏切入,教学结构构思新
这节欣赏课冲破了以往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的教学规律,从自由、充满变化的节奏入手,在听旋律、读节奏的基础上,感受第一主题的音乐情景及曲式结构,聆听主题音乐在全曲中出现的次数。

接着采用分片段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对比感受主题音乐与中间插部的节奏变化与保留,想象C、D、E段音乐表现的音乐情境,听辨主题音乐在结尾重复出现时发生的变化。

最后让学生看着自己记录音乐的春景图,完整地欣赏钢琴版本与管弦乐版本的《春之声圆舞曲》,进一步熟悉音乐,感受表现音乐描绘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景。

整堂课本着从乐句到主题乐段到全曲,再到片段到全曲的路线进行聆听,精听与粗听交替进行,使学生觉得长中有短,粗中有细,长而不烦,细而不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