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 教 案
时安平 庐江县第三中学 1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 【本课内容】 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 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 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 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2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
【本课内容】 一、自然地理特征 3
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 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 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日本大小火山约有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30%为活火山。日本火山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其中“富士山”(活火山)被日本人尊为“圣岳”。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为什么重水利事业?)【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原因】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为什么西海岸多雪?东海岸多雨?)(影响日本气候的因素包括哪些?) 7、矿产贫乏、林水丰富 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 日本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国土狭小,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河流长度短(为什么?),落差大,水流急(为什么?)。水力资源丰富。(为什么?)【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均缺少,主要依靠进口。(煤炭石油棉花主要进口的国家?)而硫磺矿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日本工业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资产大部分私人占有,经济水平高。 2、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 3、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的原因】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是日本 两个最大对外贸易港口。 4、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为什么分布在此?】 5、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硅岛是哪里?原因是什么?区位条件?主导区位因素?和美国硅谷的区别是什么?) 6、农业和渔业 4
(1)农业单产高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农业地域类型以及主要区位因素】,达到自给、自足【为什么可以出口?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食物结构的变化等方面说明】,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2)渔业发达 【北海道渔场的成因】 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人工养殖的有利条件?】。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四、主要城市及工业中心 左图是日本几月氣溫圖?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日本櫻花開放日期的有何差异?主要受何种因素的影响? (从海陆位置,太阳辐射,地形地势,洋流性质等方面分析说明)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区域地理—东南亚(一)
【教学目标】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 2、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 3、东南亚的物产及其经济的总特征4、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 【本讲重点】 1.世界热点和焦点地区的局部轮廓图的判断和空间定位,特别是区域内的山脉、河流、海峡、交通线、城市、半岛和岛屿。 2.以区域为背景,考查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讲难点:不同区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比较
【知识结构】
位 置 连两洲通两洋
纬度低
气 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人口稠密
东南亚知 5
【复习要点】 一、位置和范围 1、位于亚洲东南部;处于赤道两侧,100S—25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2、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来半岛南端的岛国是新加坡。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那些国家?首都名称?】“印尼”就是“海岛”之意。
3、“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1)“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为什么把它称为 “十字路口”。】 (2)世界海运、航空运输的枢纽 (3)马六甲海峡【为何轮船通过这里风平浪静?】 马六甲海峡是“十字路口”的咽喉。【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被誉为日本海上生命线?】 二、中南半岛地形与河流
1 2 8
3 5
7
4 9 6 6
1、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1)1957年陈毅“赠缅甸友人”的诗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长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上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这些诗句可以说明中南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密切关系。 (3)中南半岛上的山脉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区域地理—东南亚(二) 【复习要点】 中南半岛上的河流具有的共同特点: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都是由北向南流,上游流经山区,相间排列,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说明湄公河的水文特征?】 河流 上游河流 流经国家 城市 红河 元江 中国、老挝、越南 河内 湄公河 澜沧江 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金边、万象 湄南河 泰国 曼谷 萨尔温江 怒江 中国、缅甸 伊洛瓦底江 中国、印度、缅甸 仰光
2、河流影响人类活动: (1)河流影响地形形态:【V形谷---宽谷---三角洲】 (富水力资源) (冲积平原,农业区,便利的灌溉条件)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地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湄南河平原为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 (3)河流与城市的分布(见上表) 【为什么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沿岸多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养育众多人口;交通便利,有利于商贸活动。因此很容易形成人口集中、商业活动频繁的大城市。 三、马来群岛 地形崎岖,河流短促,水能丰富【为什么?】,平原少,多火山。【为何多火山地震?】 印尼是世界上多火山的国家,活火山70多座,有火山国之称。 四、气候 1、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地区分布: 2、解释气候的成因(一定要分析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