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对策论文

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和对策论文

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我们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中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都必须把观察思考问题的着眼点、立足点放在农村、农业、农民一边,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应如此。

构建和谐必先富民,即让更多的的人进入中等收入者阶层,而要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这个阶层,当务之急是让更多的农民进入这个阶层,加大农民致富的步伐,即加大城市反哺农业的力度,以城带农,反哺农业,加大城镇化建设,减少农民,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非农和城镇化转移,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才能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对策和建议1.基本情况下面以临沂市兰山区农村为例,谈谈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何实施城镇化战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区加快了城镇化发展速度,1994年撤县级市设区后,共设为3街道9镇,到2009年底调整为4街道7镇的城镇化格局。

特别是今年来,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划定了五大片区改造,分别是南坊片区旧村改造,涑河片区旧城改造,大学城片区提升改造,西部新城建设,李官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城市化水平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区城镇化人口已达50万多人,非农化产值越来越高。

尽管如此,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还比较不完善,生产力水平还需提高,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跟不上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还需改善,特别是农民人均不足0.5亩土地,剩余劳动力多,生活水平低,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城镇化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进而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城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从最近几年看,该区的城镇化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但仍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低,管理体制不合理,聚贤功能不明显等问题,尤其是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规模偏小,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吸引力和融合力的问题比较突出。

影响和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方便的,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投融资机制不合理,投入相对不足。

城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各地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大都扮演了主导者和包办着的角色,取代市场去配置资源。

特别是在资金投入方面,主要采取由财政垫支,由开发商进行综合开发,然后将楼房、设施等进行转卖承包和租赁再回收资金的办法。

这样做既增加地方财政的困难,又造成资金回笼期限延长,从而造成投入资金相对不足,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二是配套政策不完善。

这是影响和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主要是关键性的政策体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户籍政策和土地政策。

在户籍政策方面,以身份限定职业,提高了农民进城发展的门槛。

在土地政策方面,为了保护耕地,一些地方片面强调耕地动态平衡,对建设用地和企业用地等实行指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民有的有地不种,有的无地可种,形成了恶性循环,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城镇就业比重的失调,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延缓了城镇化进城。

三是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且不集中。

当前,在城镇化发展中,不少地方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城镇化简单地视为城镇扩大化、规模化,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行政区域调整以扩大城市和城镇区域面积,却忽视了对本地区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不注重城市和城镇内涵的提升,其结果必然影响城市和城镇的吸引力和融合力,消弱就业能力。

3.发展城镇化对策和建议城镇化发展推进,提高认识是前提,科学规划是依据,强化管理是保证,体制创新是关键,产业发展是基础,功能培育是重点,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核心。

一是要用超前的思维和科学的理念,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城镇化不是简单地乡变镇,县变市,也不是单纯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是三次产业整合升级的过程;是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融合城乡文明的过程。

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用超前的思维、科学的理念指导城镇化发展。

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城镇化,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同时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街道,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好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更不能急于求成,一哄而上。

尤其要转变政府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在城镇化进城中,政府的职能就是理清思路、加快改革,及时调整现有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搞好服务,真正实现城镇化发展由“行政主导、包办型”向“政府引导服务、市场操作经营型”的转变。

二是要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当前城镇化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投入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改革的方向就是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建设资金,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企业、外资共同投资兴建,运作合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要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内企业、集体、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并通过建立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和合理的收费制度,解决投资者回报问题。

同时,要不断强化财政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生财、聚财和用财功能,提高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设施建设中的投资比例,并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积极的财政政策,有重点的向发展城镇化倾斜。

三是完善各项配套政策,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本着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的原则,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种种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立的结构,淡化行政对户口的干预,降低户口门槛,让市场经济杠杆来自然调节流动人口。

并赋予进城农民在就业、入学、身份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彻底消除户口这道人为屏障在城镇化进程中所起的负作用。

要采取灵活的土地政策,在坚持执行现行土地法、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调整用地结构,盘活土地资产。

积极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除法律规定的划拨用地外,凡经营性用地,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同时,要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民务工经商增多的趋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激活农村土地市场,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目前农民的承包地承担着双重功能,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生活保障,因此,在土地流转中,要特别强调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给农民务工经商“留退路”,即使他们失去了工作还可以回乡种地,进退有路,无后顾之忧,从而达到既降低城镇化成本,又降低社会稳定风险的目的。

四是要加大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化的综合功能。

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繁荣经济,基础在于发展非农产业。

加快城镇化发展,必须着眼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二、三产业,着力提高城镇的综合功能。

要立足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定不移的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发展支柱产业,兴办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要实施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创造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农村非农产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并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培育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机制。

中心城市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要着力点,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中介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郊区及周边中小城市,要在发展技术密集的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上下功夫,围绕大城市发展休闲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小城镇要着力发展生产加工型产业,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型产业,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提供专业化服务。

通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进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带动城镇化的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要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市场竞争力。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推进城镇化必经之路。

但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及转移层次、而且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速度和层次呈正比例的关系。

各级政府必须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切实做好有关农民工的各方面工作。

尤其要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定向兴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抓好外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务输出的市场竞争力,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进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简而言之,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等等。

只有农民富裕才有真正的和谐,只有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城市反哺农业,城乡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大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