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王维前后期山水诗风格的不同

浅析王维前后期山水诗风格的不同

浅析王维前后期山水诗风格的不同摘要王维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佛”。

其诗独有的恬淡空灵的特色,究其缘由,与其对佛教的深刻造诣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

王维在长期艰苦的禅观修习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为突出表现的禅宗审美观,从而也形成了自己空灵清丽的诗风。

历史将禅道和王维的山水诗促成了一对“旷世之恋”。

本文从王维四十岁前后山水诗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其风格的变化。

王维山水诗风格前期形象鲜明、情韵深长和后期空灵静美、虚荣清净。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风格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有很多咏政诗、边塞诗,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

诗人一生都与禅道相伴,与禅有缘。

那么何为禅?禅是无,禅是有,禅是实,禅是虚,禅是天地万物;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

他将禅的种种意境融入了其山水诗,从而形成了其山水诗空灵澄净的风格。

纵观王维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

其前期山水诗的风格表现为:形象鲜明、情韵深长。

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生活。

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

他的山水诗的风格转变为空灵静美、虚融清净。

盛唐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1]”。

一、前期: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王维前期仕途顺利,其诗内容丰富多样。

由于他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同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兼有绘画、音乐之美,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2]”(《史鉴类编》),体现了盛唐诗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范风貌。

王维前期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清而秀[3]”(胡应麟《诗薮》),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精致地描绘山林幽美清空的境界以及生活在这静美环境中的闲情逸致。

这类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辋川集》绝句,这组诗不仅再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高于自然的理想美。

他能在一片乱竹丛中找到弹琴啸咏、对月抒怀的理想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竹里馆》)让空山中的深林透过人语的回响和夕阳的返照,赋予人间暖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5]”(《鹿柴》)《白石滩》描写春夜月下少女浣纱的情景:“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6]”青嫩的绿蒲、柔和的月光与透明的轻纱、清浅的滩水构成了清澈纯净而又充满青春气息的诗境。

《临湖亭》抒写乘船到湖上饮酒赏荷的舒畅心情:“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7]”用鲜明的色彩和轻快的调子绘出了一片开阔明丽的水上风光。

《华子冈》写秋日登山眺望的感触“飞鸟去不尽,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8]”《木兰柴》写秋日傍晚夕照与飞鸟翠羽交相辉映的美景:“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9]”《辛夷坞》从涧户芙蓉花的自开自落写出山中的幽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0]”《栾家濑》摄取白鹭被山溜溅波惊飞的动态以表现山涧的清静:“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11]”无不兴会深长,意境静美。

王维山水诗前期的另一特点是善于以疏放的线条、劲健的笔力勾勒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

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2]”以大气包举的笔势表现出终南山烟变幻、干扰阴阳的雄姿,展现了诗人坦荡的胸怀。

《汉江临眺》描绘苍莽的湘楚平野和浩瀚的汉江波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山。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3]”利用江流与远山、郡邑由于远小近大而造成的“郡邑浮”,“远空动”的错觉,展示出汉江的浩荡宽阔。

其余如《送梓州李使君》写蜀地春天的幽谷深林在骤雨过后的奇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

[14]”《送邢桂州》写日落时水天一色的苍茫意境和大潮排空的雄浑气势:“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15]”《晓行巴峡》写长江山峡里暮春早晨明丽清新的风光:“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16]”都是从大处落笔,既表现总体的印象,又有精工传神的描绘。

二、后期:空灵静美、虚融清静安史之乱前后,政治上的腐败黑暗,战乱的动荡不安,被叛军俘后的监禁生涯,平乱后因被授伪职而定罪……人生境遇如海浪沉浮,困境挫折不断,使诗人对于政治以及个人前途渐渐失望,“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17]”诗人在《叹白发》中发出感慨,又在《饭覆釜山僧》中自言:“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18],可以看出,王维看淡了名利,选择在孤独与寂寞中,以禅悟为人生之乐趣。

综观王维40岁以后的山水诗作,诗中最常出现的便是“空”、“寂”二字,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9]”(《山居秋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0]”(《鹿柴》),“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21]”(《酬张少府》)……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足可见佛禅之“空寂”观对他的影响。

王维一生,半官半隐,尤其是晚年时居于辋川别墅,终日与友泛舟往来,共赏烟霞,吟咏山水,弹琴落画,如此生活,怎一个“闲”字了得。

《全唐诗》上载:“……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

[22]”晚年清净悠闲的隐居生活,使诗人拥有一颗宁静安闲的心,忘却尘世喧哗,在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中,明心净性,胸无杂虑,于山林间悠游,感悟自然,进而将这种领悟转移到人生的体悟。

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大多为隐居于终南别业和蓝田辋川时所作,其时身闲心亦闲,一首首空明澄净的山水诗,如一幅幅淡雅宁秀的水墨画,读之可品其清芬,赏之可观其神韵,悟之可觉其禅意。

何谓“闲”?有首很出名的禅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闲”,是为无事,无牵挂,身无束缚,悠游自在,清净的生活,空旷的心境,心闲之人观物,物皆著“闲”之色彩,淙淙清溪,漾漾菱荇,澄澄葭苇,脉脉斜晖,淡淡月光,亭亭新荷,青青绿竹……莫不因诗人之眼观之,而体现出自在写意,随性自然的风貌。

比照前代田园山水诗家,恬淡莫过于陶渊明,清新莫过于谢灵运。

前者以其整个人生经历,开拓出了一片田园隐逸的天地,东篱与菊花,南山与酒,成为后代诗人心里无法割舍的世外桃源。

后者则将笔触转向山水,另辟蹊径,扭转了一代诗风,“性情渐隐,声色大开[23]”(沈德潜《说诗晬语》),在对自然山水的描摹刻画中,暗用匠心,使之既有“出水芙蓉”之清新,又有“错彩镂金”之绮丽。

可以说渊明之“闲”,在于心。

而大谢之“闲”,在身不在心,董其川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若无一颗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无念”之心,又怎能体会那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自在气韵?王维也有过追求功名的时候,但是[24]“浮名寄缨珮,空性无羁鞅”(《谒睿上人》),他不甘也不愿在官场里沉浮,也不愿身心被束缚。

他寄情山水,专注诗画,渴望如飞鸟般回归本心自然,那“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的宁静生活,“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的安闲心境,如何不令仕途受挫的诗人心向往之?王维并非没有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勇气,也并非没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实在是家境所迫,责任使然———“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25]”(《偶然作》之四),做为家中长兄,实在是无奈。

直到晚年,王维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终得身闲,一心向佛,“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26]”(《酬张少府》),以“寂悟”为乐,在王维安闲的生活里,成了他最为倾心的事情。

再看王维诗中之“闲”,从初时的渴望闲逸——“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27]”(《渭川田家》),认识到自己身闲而心不闲——“今日又明日,自知心不闲[28]”(《留别丘为》),直至有与僧、友相交之闲——“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闲[29]”(《寄崇梵僧》)、“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30]”(《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有体观物相之闲——“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31]”(《泛前陂》)、“闲花落岩谷,瀑水映杉松[33]”(《韦侍郎山居》)、“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32]”(《赋得秋日悬清光》),最终求得心闲自在——“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34]”(《答张五弟》)。

我们可以从以下一系列的五言绝句中体会到其“闲”之转变: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5](《鸟鸣涧》)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36]。

(《山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37]。

(《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8]。

(《竹里馆》)如此之类的小诗,在王维诗集里有许多,意境空明朗净,给人以空幽静寂之美感,春山绝人迹,明月照溪水,花落无声息,红叶日见稀,或有斜阳映青苔,或有竹风送琴韵……一切自然景象在诗人笔下,缓缓铺开,如挥就一幅春山图,却可听见鸟鸣、人语、琴声,静中有动,在这静寂之中有着勃勃的生机: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令人读之如临其景、如感其境,在这虚融清静中又分明感到一种淡淡的生命的喜悦。

诗人心无杂念,所写之物也是如此清淡,恰是这颗清净无染的真心,无执无求,无束无缚,才能放任心神,一任本然,才能以清澈之眼观之,清净之心写之,最后达到纯粹自然空灵静美的境界,诗与境偕。

王维山水诗的禅缘看似十分的巧合,实际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唐代佛教盛行对于当时国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王维出身上层贵族社会当然也置身其中。

再加上王维幼年丧父,母亲虔诚向佛,王维自然耳濡目染。

“安史之乱”又进一步促使他与禅道的融合。

由于王维本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审美情趣也必然会打上禅宗的烙印。

王维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一味地拘泥于眼前的事实,而能以禅心净化环境,从而将山水景物表现得形神兼备,将自然美的境界与诗的意境融合无间,凸现出极其扣人心弦的美学意义。

正如金代诗人元好问所云:“诗为禅客添化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禅宗思想使王维山水诗这一特殊类型的诗歌完全成熟,达到了艺术的高峰,甚至可以说是禅缘造就了“诗佛”。

注释[1] 殷璠河岳英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第87页[2]/article/9846b805-c28c-409e-8792-938a42e5c683.htm[3]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第345页[4] 王维辋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897页[5] 王维辋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457页[6] 王维辋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45 页[7]王维辋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756页[8]王维辋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124页[9] 王维辋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23 页[10] 王维辋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156页[11] 王维辋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734页[12] 王维辋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678页[13]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267页[14] 王维王右丞集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675页[15]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254页[16]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159页[17]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352页[18]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421页[19]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675页[20]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236页[21]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699页[22]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485页[23] 沈德潜说诗晬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第32页[24]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643页[25]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213页[26] 王维王摩诘文集中华书局 1996年版第246页[27]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178页[28]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662页[29]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190页[30]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689页[31]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554页[32]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315页[33]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210页[34]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908页[35]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711页[36]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862页[37]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311页[38] 王维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第771页参考文献1.祁生贵《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特征》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2.徐流奇《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胡遂曹梦晶《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从王维对闲适的吟咏看“无念”“无相”“无住”的禅宗思想》《湖湘论坛》2010年第1期4.陶林《王维的禅宗审美观及其山水诗的空灵风格》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5.王维《辋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