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概述


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
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形式
鸣条之战
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夏、商、周时期军事思想:
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
• 军事决策,主要以占卜、观星 辰风云之变幻来决定。 • 认为战争是天意。 • 已注意讲究军事谋略的运用。
(二)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发展时期)
<公元前771年-前221年>
<公元前21世纪-前8世纪>
从甲骨文的记述中看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夏 商时期,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据传,西周已出现了 《军志》、《军政》两部书,虽然这两部书早已失传, 但从其它文献的记载看, 《军志》、《军政》这两 部军事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
车战为主要作战方式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
明清(前期)的军事思想
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 2、形成了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 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4、主要代表作有《纪效总要》、《练兵实纪》、 《武备志》等
军事思想活跃时期
普及 质量
宋朝 春 秋战国
数量
明清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高质量的军事思想论著。 • 宋朝时期军事思想论著编辑刊行,颁之武学,用以培 养选拔军事人才。 • 明清时期是军事思想的另一发展高潮阶段,此时,产 生了许多兵书。
• 11、九地篇
本篇根据战略的要求,把战场上各种地 形组合的特点和它所处的位置,从全局加 以考虑。并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等作战 指导。 • 主要内容: • ①掌握“九地之变”利用人情之理。 • ②提出了“兵之情主速”的原则。

• 12、火攻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条件和 实施的方法,同时,提出了慎战的思想。 • 要内容: • ①火攻的种类; • ②慎战的思想。
• 9、行军篇

• • • •
本篇主要论述了行军作战的组织指挥和 利用地形地物侦查判断敌情的问题。 主要内容: ①处军; ②相敌; ③附众的方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 10、地形篇

• • • •
本篇根据地形的不同组合,提出了战术 运用的原则。 主要内容: ①地形者,兵之助也。 ②提出了在六种地形上如何灵活运用 战术原则。通、挂、支、隘、险、远。 ③提出了爱兵的观念:“视卒如子”。
• 2、作战篇
• • • • • 本篇主要论述了作战的指导思想——速 战速决。 本篇主要内容: ①举兵十万,日费千金。 ②兵贵胜,不贵久。 ③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 3、谋攻篇
• 本篇主要论述运用谋略胜敌的原则及方法, 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规 律。 主要内容: ①胜敌的原则:一般原则--“全歼”; 最高原则--“伐谋”。 ②全为上,破次之。 ③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 之兵,善之善者也。
• •
• •
• 4、形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形”,即军队的素养、 气质和对待胜败的态度。军形是兵势的根本。
• 主要内容: 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强 求)。 ②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 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④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 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 吾有所不可攻也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 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 战必殆。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 13、用间篇
• 本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种类 及其方法。 • 主要内容: • ①欲索之敌情,非间不可也; • ②用间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 死间、生间。
㈢孙子的主要军事思想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2、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春秋至秦时期的军事代表作:
《孙子兵法》 《司马法》 《六韬》 《吴子》 《孙膑兵法》 《尉缭子》
(三)秦至五代时期(丰富和提高时期)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59年> 秦以后,我国历经了西汉、东汉、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 国,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其中汉唐两代素称“盛世”,反映在军 事上则是“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


支持
日本






反对
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三个谋略制胜思想: 一是“庙算制胜”
——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是“诡道取胜”
——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 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 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四)宋至鸦片战争时期(体系化时期)
<公元960年至公元1840年> 宋朝至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 思想在革新和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 期。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经丰 富和发展之后,走上体系化的时期。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战争特点:
1 、北宋时期,发明于唐代 的火药应用于军事。 2 、明清时期军事上正处于 冷兵器向冷热兵器并用过 渡的时代。
• 1、计篇

• • • •
本篇主要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事七计。“五事” —— 五个战略基本要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七 计” ——七个战术基本要素,是由“五事”演绎而来的七个 方面,包括: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 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并提出了两大奇袭原则, 即“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 本篇的主要内容: ①“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不察也。” ②“五事七计”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依据。 ③实现胜利的手段,(兵者,诡道也;骗敌十二法;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多算胜,少算不胜)。
军事思想概述
第一部分
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第二部分
军事思想的指导作用
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古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 现代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概述
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西方古代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
二、古代第一兵书《孙子兵法》
古代军事思想
(一)夏、商、西周时期(产生时期)
秦至五代时期的战争特点:
1 、东汉后,铁兵器完全取代了铜 兵器。 2 、以骑兵为主要的作战力量。汉 匈百年大战中的大骑兵集团;魏 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装甲骑兵;唐 朝的轻骑兵,都是当时军队的主 要突击力量。
秦至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
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军事思想 1、这一时期的重要兵书----《三略》、《淮南子.兵 略训》、《战略》、《李靖兵法》、《李卫公问 对》、《太白阴经》等,仍然表现出对《孙子兵 法》的继承和发展,使我国自汉初建立起的战略 学、战术学、军事地理学、军事气象学、兵器学 等构成的军事科学体系更加完整。 2、这一时期发生的多次大规模战争,如秦灭六国之 战、楚汉之战、赤壁之战等,把政治斗争、军事 斗争、战争指挥艺术都提高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宋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
宋元时期的军事思想
1、 宋仁宗四年曾用国家力量编辑了我国第一步大 型综合性兵书----《武经总要》。 2 、 宋元丰三年宋神宗下诏校订“孙子”、“吴 子”、 “六韬”、“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李卫公问对”命名为《武经七 书》。 3、 元朝虚心向先进民族学习,组织了一支强大的 适合冷兵器时代的骑兵队伍。所以,横扫了欧 亚,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
• 5、势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怎样创造有力的战略 态势。
• 主要内容: • ①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 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 ②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 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 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 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春秋至秦时期主要军事思想:
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 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已 被各国所接受。 二是总结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 已,战则必胜”、“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等; 三是总结出一整套治军之道。孙子把“法”看成 取胜五大要素。《吴子》、《尉缭子》也强调 “兵不在重,以制为胜”、“凡兵,制必先 定”。对于部队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训练。
• 7、军争篇
• • • • • 本篇论述的是军队如何争夺制胜的条件, 其中心思想是力争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主要内容: ①军争的重点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②军争的方法是“兵以诈立”。 ③指挥员应善于四治“治气、治心、治力、 治变”。
• 8、九变篇
• 本篇主要论述了随机应变,灵活应 用的用兵作战之道。 • 主要内容: • 一是知五地;二是知五危;三是虑 必杂于利害;四是恃吾有以待;五是有 备无患。
田恒 田书 (孙)
田乞 孙凭
田常 孙武
孙弛
孙明 孙敌 孙膑
孙武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 奔吴隐居,研究兵法 —— 吴国为将,显名诸候 —— 功成名就,飘然归隐
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南服越人,孙子有力焉。
史记
㈡关于《 孙子兵法》13篇
1、计篇 3、谋攻篇 5、势篇 7、军争篇 9、行军篇 11、九地篇 13、用间篇 2、作战篇 4、形篇 6、虚实篇 8、九变篇 10、地形篇 12、《火攻》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