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种体格测量归纳

11种体格测量归纳

不能空腹运动,建议餐后60~120分钟运动较为合适
肥胖
有氧运动和耐力运动为主,力量运动为辅
长跑、长距离游泳。长距离步行、骑车等
中小强度,心率控制在120~130次每分钟,相当于最大心率的60%~70%
每次30~60分钟
每周3~7次,最好每天一次
在皮皱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皮皱厚度计与上臂垂直;
重复测3次,人两次减误差不超过5%
0.1mm
背部皮褶厚度
肩胛下角左肩胛骨下角下方约2cm
皮褶厚度计
指针归零后,将皮褶厚度计两个接点间的压力调节至国际规定的10g/mm2范围内。
被测者上肢自然垂下
测量者在其左肩胛下角下方约2cm处,顺自然皮皱方向将皮皱纵向提起测量其厚度,读法同上
皮皱计与水平呈45度
0.1mm
腹部皮褶厚度-脐旁
皮褶厚度计
指针归零后,将皮褶厚度计两个接点间的压力调节至国际规定的10g/mm2范围内。
测量者用左手拇指及食指将距脐左侧1cm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沿着与正中线平行方向捏起,用皮皱厚度计测量距拇指约1cm处的皮皱部厚度
0.1mm
上臂围
符合国家标准生产的无伸缩性软尺
步行、骑车、慢跑、跳舞、太极拳等
对于1期患者,运动心率应控制在102~125次每分钟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50%为宜。对于2、3期患者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30%,应以缓慢运动为宜
下午16~17时或晚饭后2~3小时,每次持续时间20~40分钟
每周3~6次
运动降压的效果具有可逆性,如果停止运动,运动效果可以在2周内完全丧失。因此,只有坚持长期锻炼,才能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
C准备24小时回顾法的调查表和记录工具
D与调查对象预约调查时间和地点
2入户调查
A详细询问
B填写表格
3整理膳食调查资料
4计算
5对膳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
6撰写膳食调查报告
1调查前准备
A食物名单
B食物频率
2发放和回收调查表。调查表的发放一般有上门发放、现场发放和邮寄发放。调查表的回收有现场回收、上门回收和邮寄回收。
糖尿病
主要是有氧运动,有利于葡萄糖的代谢和脂肪的利用
快步走、慢跑、广播操、太极拳、骑车等
中小强度,运动时脉率不超过个体60%的最大的吸氧量
每次20~30分钟,可逐渐延长但不超过1个小时
每周5~7次,可安排在三餐之后各运动20分钟,也可于一餐之后1小时连续活动3次,每次活动20分钟,间隔时间为10~15分钟
用标准钢尺校对,每米误差不超过0.2cm
上臂紧张围,被侧者斜平举左上臂呈45°,手掌向上握拳并用力屈肘,用卷尺在上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绕一周进行测量,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
上臂松弛围,在测量上臂紧张围,将卷尺保持原位不动,让被测者上臂缓慢自然下垂,卷尺在上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绕一周进行测量,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
用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被测者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向头部右侧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回到零点
测量软尺应紧贴皮肤,左右对称。对于长发者,应在软尺经过处将头发向上下分开
0.1cm
(胸围)对男性及未发育女生,软尺下缘在胸前沿乳头上缘;对已发育女性,卷尺在乳头上方与第四肋骨平齐
符合国家标准生产的无伸缩性软尺
用标准钢尺校对,每米误差不超过0.2cm
水平压板与头顶接触时松紧度要适宜;
头顶的发辫要送考,发结等饰物要取下
0.1cm
体重
符合国家标准生产的电子或机械身高计,目前常用复合式的电子或机械身高体重计,
精准度:分别称量备用的10kg,20kg,30kg标准砝码,要求误差不超过0.1kg;
灵敏度:置100g砝码,机械体重计刻度尺应抬高3mm或游标移动显示0.1kg位置,电子体重秤显示0.1kg
运动类型
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
运动频率
注意事项
冠心病
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
步行、骑车、慢跑、爬山、游泳等
最大心率的50%~60%
每次20~40分钟
每周不少于3次
从低强度开始,循序渐进。运动时间避免在上午6~9时,最好安排在下午或晚上
高血压
以低强度、长时间有氧运动为主,应选择全身性的,有节奏的、容易放松的、便于监视的项目
测量前排空大小便,穿短裤短袖衣,站在秤台中央
待受试者站稳、秤的指针或数字显示稳定后读数和记录,两次误差不超过0.1kg
每天使用前进行校正;
受试者站在秤台中央,上下动作要轻;
测量体重的标准(如穿着厚薄、测量时间、测量前不能进食,饮水等)要统一
0.1kg
上臂皮褶厚度
-肱三头肌-TSF
左上臂被测中点约2cm处,(左肩峰至尺骨鹰嘴的重点)
皮褶厚度计
指针归零后,将皮褶厚度计两个接点间的压力调节至国际规定的10g/mm2范围内。
被测者上肢自然垂下
找出被测者左上臂背侧中点上约2cm处(左肩峰至尺骨鹰嘴的中点),以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被测部分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在提起点下方1cm处,用皮皱厚度计测量其厚度;
右拇指松开皮皱计卡钳钳柄,钳夹充分夹住皮皱;
足跟,骶骨及两肩胛与立柱接触(三点靠立柱);
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耳廓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两点呈水平)
测试者站在受试者右侧,将水平滑板下滑至收拾者头顶(机械身高计),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平面等高,电子身高计读数时直接读显示屏上的数字并记录
测量器材应置于平坦地面并靠墙;
测量要求“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
3整理膳食调查资料
4计算
5对膳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
6撰写膳食调查报告
表格名称
1生熟比值计算表
2熟食量转换成生食量表
1家庭食物消耗量登记表(举例)
2家庭成员每人每日用餐登记表
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表
定性的食物频率法调查表
半定量的食物频率法调查表格
特点
调查过程与膳食的加工、烹调和进餐过程同步
通过查账方式进行膳食调查
操作简单,所用费用低,人力少,可调查较长时期的膳食,适用于大样本。
方便快捷,面对面进行调查,应答率较高。
能够迅速得到平时摄入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反映长期营养素摄取模式,可作为研究慢性病与膳食关系的依据,其结果也可作为在群众中进行膳食宣传的参考
缺点
耗费人力物力较多,对调查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只能得到集体的人均摄入量,没有个人食物摄入数据,不能反映某一个体的实际摄入水平和个体间的差异
右手移动足板,使其紧贴两足跟,然后读数
足板两侧刻度一致时方可读数;
重复两遍,取平均值。
0.1cm
身高
符合国家标准生产的电子或机械身高计,目前常用复合式的电子或机械身高体重计,
使用前校对零点,以标准刻度钢尺检查1m的误差不超过0.1cm
赤足,立正姿势站在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呈60度);
测量部位
测量器材
校正方法
测量对象的姿势及步骤
测量者的姿势和过程
注意事项
精准度
身长
卧式量板(又称量床)
将量板平放在平坦地面或桌面
脱去小儿鞋帽和厚衣裤,使其仰卧于量板中线上;
固定小儿头部使其接触头板,面向上,两耳水平,两侧耳廓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与量板垂直。
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
左手按着双膝,使两下肢并排紧贴底板;
1要注意各种食物的可食部,如果调查记录的某种食物为食品量(毛量),可以按食物成分表中各食物的“食部”转换成可食部数量,计算食物营养成分应按可食部的重量计算
2要注意各种小杂粮和零食的登记,如:绿豆、蛋类、糖果等。
3为了调查对象摄入的食物及营养素评价,应了解进餐人(如孕妇、哺乳等)的性别、年龄、活动强度及生理状态
调查对象
常用于集体食堂、单位、家庭及个人的膳食调查
适用于家庭、幼儿园、中小学或部队
7—70岁之间的个体
个体
调查步骤
1称量食物烹调前后的重量并计算生熟比值
2称量个人实际所摄入的熟食重量
3按生熟比值计算所摄入各种食物原料的生重
4整理资料
5计算
6对膳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
7撰写膳食调查报告
1建立膳食管理账目
1调查人员必须明确调查目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熟练的技能及诚恳的态度,在调查过程中要善于沟通,举止文明、大方
2调查适应佩戴或携带相关证件,遵守预约时间并尊重调查对象的习俗
3引导对象从最后一餐开始回顾24小时进餐情况。详细询问进餐时间、食物名称、原谅名称、重量等。必要时可以通过家用量、食物模型或图谱进行估计,并填写在调查表内。力求不遗漏、多报或少报。
通过记录一定时期内的食物消耗总量,并根据同一时期进餐人数,计算每人每日对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
也叫询问法,是通过询问的方式,让调查对象尽可能准确的回顾调查前一天的食物消耗情况的方法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得一定时期内所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次数的一种方法
调查时间
3—7天
1个月—1年甚至更长
连续三天或三天以上
1周—1年
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两肩同宽,肩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呼吸平静
将卷尺上缘经肩胛下缘向胸前围绕一周,在被测者呼气末期读数,精准至0.1cm
被测者姿势要正确,不要低头,耸肩、挺胸、驼背等;
卷尺松紧度适宜,对皮肤不产生明显压迫为度。
称重法
记账法
24小时回顾法
食物频率法
定义
又叫称量法,是指通过准确常量掌握调查对象在调查期间每日每餐各种食物的消耗量,从而计算出每人每日的营养摄入量
膳食调查结果相对粗糙,误差主要原因是调查对象对食物量的判断不准确,易出现漏报、误报等
对食物份额大小的量化往往不准确,不能计算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