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认识自我
一个人想彻底认清自己难度很大,眼睛长在自己的身上,是用来观察外界事物的,自身往往成了盲点。
古希腊人曾经在阿波罗神庙的石柱上刻下“认识自己”作为神灵的谕示,就是提醒世人认清自我,审视自我,避免自我认知的迷失。
阅读便是这样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认识自己。
我学到的“哲学常识”总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胡说。
事实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的三观。
他们只是追随生活积累起来的偏见或人云亦云的意见过活。
如果这也算是三观的话,那么这是未经反思的三观。
这样的三观多半是自相矛盾、自以为是和混乱糊涂的。
真正的三观必须是个人自己通过艰苦的思考和求知而获得的对世界、人生和价值问题的有条理的看法,在它们会排除掉自相矛盾,会有对这些问题的清晰的看法和立场。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一活。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显然,许多人都还只拥有糊涂的三观,而没有清醒的三观,所以浑浑噩噩,混吃等死。
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有多差劲。
反过来,这也应该成为激励我们思考的动力。
越是浑噩的现实,越是需要费心思弄清楚,搞明白。
这样读书有什么效果呢?有一位读者曾经聊到过他的感受。
他在读过米塞斯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后,感叹道:“真的是毁三观啊!以前读过的东西好多都被摧毁了。
现在对文青真心受不了。
”因为一本书而受到深刻的观念触动的情形在求知者那里普遍发生过。
这是好事。
说明她真正地在思考,也说明她在知识上诚实,在求知时较真。
能毁掉三观的,最终是你在阅读过程中养成的深刻的怀疑的习惯和严谨求真的探求兴趣。
人性在怀疑时最美。
不会怀疑,害怕怀疑,反对怀疑,是过去十几年中所受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惰性。
大量不文明、不公平、虚伪、丑恶的事情就在这种惰性中被养大,变放肆,最终危害我们每一个人。
并不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怀疑和追根问底,但一切文明的社会肯定都欢迎怀疑和追根问底。
怀疑与追根问底是纠结的事情,有时会搞得你焦虑不堪,甚至看起来神经质。
但这一些都是为了过文明生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只有通过这番精神努力,初入世事的年轻人才能成人。
这样的自我“观念革命”是古典时代的哲人、中世纪的修道士、近代的知识分子都经历过的知识拯救。
怀疑之后的追问、探寻和追究,会引导你主动去阅读和了解陌生的世界,懂得以前不曾懂得的道理。
把自己从狭隘的精神洼地里
提拎出来,面对开放壮阔的世界。
那时,你将拥有不同于平庸众人的眼光。
也就是说,你会为自己创造出一种面对整个世界的一整套观念。
这就是“造三观”。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荣誉和乐趣。
靠着这样的精神标记,你会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寻找到自己的朋友、知己和伙伴。
没有知识渗透的友谊往往是肤浅而不可靠的。
因为人们很少愿意在友谊中保持理智。
只有君子才能如此清醒。
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
水比喻的是纯净,而不是刻薄寡恩、无情无义。
读书是为你赢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既是你自己,也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只有你自己的自我满足和精神吸毒。
所以应当坚决反对文青式的阅读方式,而主张“重口味”。
自恋的文青只会局限在个人情绪的小天地中。
既无法也无能去理解现实,反过来,也同样无能理解文学对于人类情感的伟大领会与刻画。
情感不是情绪。
前者包含了三观,后者只是偏私。
伟大的文学家,诸如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勃朗特姐妹、圣经作者,无一不对人性有深刻洞察。
要脚踏实地,要观看现实,所以要借助别人的智慧。
重口味的书籍中往往包含这些内容。
通过了解人类文化的百态,知识的种种,而贯通于人性之幽暗和明朗。
政治学帮助你理解权力的特性,经济学帮你理解财产的重要性,哲学启发你怀疑的品质,历史学让你知道从哪里来,在展望未来时不至于想入非非。
当然,所有阅读者都不能轻视两件事:第一是勤奋。
不要一年只读一本书,那是不够的。
起码应该做到十天一本。
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任何事情都得免谈。
第二是讨论。
任何人所观者都有局限,一定要多与人讨论,否则读书会毁了你。
大量的阅读,最终能帮助我们走出偏狭的自我,找到通达生命真理的道路。
开始严肃认真的阅读吧,我们将因此而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