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3) 空腔壁上带电谐振子吸收或发射的能量,只能是 h 的整 数倍,即 n = 1,2,3 E = nh ν
当带电谐振子与周围电磁 场交换能量时,吸收或发出的 能量以量子化方式进行。 Planck利用经典统计理论 和上述能量子假设,导出温度 为 T 的黑体,在单位时间、单 位面积上,频率在 +d 范围 内辐射的能量为
在大气上界和海平面测得的太阳辐射曲线如图所示。
太阳辐射:太阳是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
从太阳光谱曲线可以看出(…):
M (T ) = ∫ λ (T )dλ M
0
∞
3000k
(nm)
1 Stefan—Boltzmann定律 黑体的单色辐出度按波长的分布特点: M (T ) 1700 K 黑体的单色辐出度按波长的分布 规律是黑体温度的函数,与构成 黑体的材料无关 1500 K 黑体的辐出度等于一定黑体温度 下波长分布曲线下所围的面积
1 Planck能量子假设
1) 金属空腔壁中电子的振动可视为一 维谐振子,它吸收或发射电磁波辐 射能量时,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是 不连续的,只能取一些特定的分立 值 2) 吸收或发射的最小基本能量单元— —能量子的能量与振子的频率成正 比,即
ε = hν
Planck常数 h = 6.626× -34 Js 10
BACK
实际地物辐射
基尔霍夫定律:
假定有一恒温的封闭真空空腔,腔内有五个 物体B0、 B1、 B2、 B3、 B4, B0为黑体,其余都不 是黑体,腔内能量传递只能以辐射方式完成,每 个物体向外辐射和吸收的能量必然相等,即 B0
B1 B3
M0=α0M
M1=α1M M3=α3M
( α0=1)
B2 B4 M2=α2M M4=α4M
电磁辐射的度量
A、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 B、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 辐射能量, Φ=dW/dt,单位:W C、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 积的辐射能量, Φ=dW/(dt • ds) = d Φ /ds, 单位:W/m2
辐照度(I):被辐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 通量。
得出, M= M1/ α1 = M2/ α2 = M3/ α3 = M4/ α4 = M0/ α0 = M0 定义:发射率ε=Mi / M0 ,则有
ε= α 这就是基尔霍夫定律。
它表明强发射体必然是强吸收体。
黑体、灰体、选择性 辐射体
练习: 1.已知太阳常数I0为1.36×103W/M2, 日地距离A0 为1.5亿公里,太阳的半径R为70万公里,地球半 径为6400公里。
Planck能量子假设 Planck黑体辐射公式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Planck为了得到与实验曲线相一致 的公式,在Wien定律和Rayleigh—Jeans公式之间用内插 法建立一个普遍公式,提出了一个与经典物理学概念截然不 同的“能量子”假设:能量是分立的,不是连续的。 Planck(德)(1858-1947), 量子论的奠基人,1900年12月14日 他在德国物理学会上,宣读了以 《关于正常光谱中能量分布定律的 理论》为题的论文,提出了能量的 量子化假设,并导出黑体辐射的能 量的分布公式,劳厄称这一天是 “量子论的诞生日”。
电磁辐射的度量
D、辐射亮度(L):辐射源在某一方向, 单位投影面积,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 量,L= Φ/(Ω•A • cosθ),单位: W/(sr • m2 )
Solid Angle
Size of a patch, dA, is
Solid angle is
黑体辐射
一、热辐射
热辐射——一切物质中的原子、分子因热激发而向外辐射电 磁波的现象。 固体、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辐射电磁波。 热辐射具有:① 温度特性; ② 频率特性
微波的波段划分
波段名称 Kα K Ku X C S L P 波长/cm 0.75~1.13 1.13~1.67 1.67~2.42 2.42~3.75 3.75~7.5 7.5~15 15~30 30~100
电磁波波长的单位
1Å(埃)=10-4μm=10 –8cm= 10 –10m 1nm(纳米)=10-3μm=10 –7cm= 10 –9m 1μm(微米)=10 –3mm= 10 –4cm =10 –6m 除了用波长来表示电磁波外,还可以用 频率来表示,如KHz、MHz、GHz等。 习惯上用波长表示短波,用频率表示长 波。
1100 K
M (T ) = ∫ ( λ, T )dλ M
0
∞
o
每一条曲线都有自己的峰值,当黑体的温度升高时,最 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m减小。
Stefan—Boltzmann定律——黑体的辐出度 M(T ) 与其绝 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M (T ) = σT 4
Stefan—Boltzmann常量
M (T ) 1700 K
λmT = b
b = 2.898× mK 10
-3
1500 K
1100 K
o
维恩位移定律是从经典热力学得到的,这个公式在短波部分 与实验曲线符合比较好,由此191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例:(1)温度为室温(20°C)的黑体,其单色辐出度的峰 值所对应的波长是多少?(2)辐出度是多少? 解:(1)由Wien位移定律
近似黑体
•说明: (1)黑体是个理想化的模型。 (2)对于黑体,在相同温度下的辐射规律是相同的。
单色辐射强度——温度为T的黑体,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 面积上所辐射出的、在波长附近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能量。 也称为单色辐射出射度或单色辐出度。M λ (T ) 辐出度——温度为T的黑体,在单位时 M λ (T ) 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所辐射出的、所有 6000k 波长的总能量。 M (T )
b 2.898× -3 10 λm = = = 9890nm T 293
(2)由Stefan—Boltzmann定律
M (T ) = σ2 W/m2 10 10
黑体辐射的Rayleigh—Jeans公式
19世纪末,许多物理学家企图用经典电磁理论和经典 统计物理理论,建立黑体辐射的单色辐射出射度随波长(频 率)的变化规律,并对黑体辐射的波长(频率)分布实验曲 线作出理论解释。但是都未能如愿,反而得出了与实验不符 的结果。Rayleigh和Jeans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Rayleigh和Jeans按照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经典统计物 理进行计算,得出波长从 到 +d 辐射的能量
二、黑体与黑体辐射
热辐射产生的电磁波与物质发生三种相互作用 ① 反射或散射; ② 吸收; ③ 透射 1 吸收比——吸收能与入射能之比, α( λ, T ) 2 反射比——反射能与入射能之比, ρ( λ, T ) 3 透射比——透射能与入射能之比, τ ( λ, T )
由能量守恒定律
α( λ, T ) + ρ( λ, T ) + τ ( λ, T ) = 1
电磁波的波长
电磁波波长、频率
§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叫电磁波谱。 依次为: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 线—微波—无线电波。 电磁波谱示图
可见光的分光
可见光波段
根据辐射特性,将红外波段 分为反射红外和辐射红外 (热红外)两部分。
微波波段
遥感应用的电磁波波谱段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 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 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可见光有 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根据性质分为近 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 mm~1 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 影响。
M (T ) 1700 K
σ = 5.67× -8 Wm-2K -4 10
1500 K
1100 K
o
Stefan于1879年由实验发现 Boltzmann于1884年由经典热
力学理论出发导出
相同的黑体 辐射规律
2 Wien位移定律
Wien位移定律——随黑体温度升高 单色辐出度与波长关系曲线的峰值所 对应的波长 向短波方向移动
对不透明物质,无透射 α( λ, T ) + ρ( λ, T ) = 1
通常,物质的吸收比都小于1,有部分能量反射/透射了。 实验表明
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 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不同物体在某一频率范围内,发射和吸收电磁辐射 的能力是不同的。
黑体辐射
(绝对)黑体——吸收比为1或能完全 吸收入射辐射的物质。简称黑体 用不透明材料制成一空心容器,壁 上开一小孔,可看成绝对黑体。 小孔一方面可以将入射的电磁波全 部吸收,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温度下也可 以辐射电磁波。 碳黑可近似看作黑体。
k和c分别是 Boltzmann常数 和光速。
Planck假说不仅圆满地解释了绝对黑 M (T ) 瑞利-金斯线 体的辐射规律,也解决了在经典热力学中 固体比热与实验不符的问题。Planck提出 的全新概念——能量量子化,已成为现代 0-实验值 物理理论的重要概念 —Planck线 Planck在1900年10月19日的德国物 理学会上说:“即使这个辐射公式能证明 是绝对精确的,但是如果仅仅是一个侥幸 猜测出来的内插公式,那么它的价值也是 有限的。” Planck由于提出了能量子假设 和黑体辐射公式,为此获1918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2 太阳辐射 §3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作用 §4 太阳辐射与地物的作用 §5 地物的热辐射 §6 微波与地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