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090921讲解

第2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090921讲解

33
维恩位移定律
max · T b
b为常数,b =2.898×10-3m· K
维恩位移定律(揭示温度和波长的关系)
1、当物体温度一定时,物体在某波长上的辐射量最大 2、随着物体温度升高,物体辐射量最大的电磁波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3、如果辐射最大值落在可见光波段,物体的颜色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变化:波长逐渐变短,颜色由红色逐渐变蓝
电磁波的电(E)、磁(H)向量
9

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的时间(T) 频率 (frequency) :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 次数,用 f 表示。单位为赫兹 (Hz) 、千赫 (KHz) 、兆赫 (MHz)、吉赫(GHz)等


电磁波的波长、频率及速度间的关系:=f 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c=3.0×108m/s传播,在大气中 小于光速但接近于光速传播
10
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
磁波谱的范围
在可见光一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如 m 、
nm等
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如MHz、GHz等
11
第一节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及其特性 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的度量 黑体辐射
12
二、电磁波谱
1、电磁波谱
定义: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

量,单位:W/m2,表示为:E=d /dS
25
电磁辐射度量

辐照度I:被辐射物体单位面积上所接收的辐射通量, 单位:W/m2,表示为I=d/dS

dS
26
电磁辐射度量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 辐射通量,单位W/m2,表示为M=d/dS

dS
27
电磁辐射度量
在0.6m附近有一宽的弱吸收带 在远红外9.6 m附近也有个强吸收带
49
C02:主要分布于低层大气,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0.03%左右,
人类的活动使之含量有所增加 C02在中—远红外区段(2.8、4.3、14.5m附近)均有强吸收带

波动性:遇到物体,根据波长发生衍射,电磁波彼此相遇 发身干涉,互不相扰 粒子性:电磁波传播遇到气体、液体、固体介质时,会发 生反射、吸收、透射等现象;电磁波入射到不透明物体上, 只发生吸收和反射现象

8
7、电磁波的主要参数

波长 (Wavelength) :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 离。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 或波谷 ) 间的距离。用 表示,单位为厘米 (cm) 、毫米 (mm)、微米(m)、纳米(nm)等.1 m = 1000nm。
14
15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电磁波谱示意图
16
2、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可见光波段

0.38-0.76 μm 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尽管大气对它也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它仍是遥感成
◊ ◊
像所使用的主要波段之一

在此波段大部分地物都具有良好的亮度反差特性,不同地 物在此波段的图象易于区分

辐射亮度L:用来确定面辐射源的辐射强度,具有方向性, 指辐射源在某一方向的单位投影表面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 射通量,单位:W/(sr· m2),表示为:
L A cos
28
电磁辐射度量

辐射亮度L
▪ 通常情况下,面元的辐射亮度L(θ)随观测的角度θ而改变
▪ 当某一辐射源的L(θ)与θ无关时,这种辐射源被称为朗伯 (Lambert)源
次排列成的图表
在电磁波谱中,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其按波长可分为 长波、中波、短波和微波。波长最短的是γ射线
电磁波的波长不同,是因为产生它的波源不同
13
电磁波区段划分
波段 长波 中波和短波 超短波 微波 超远红外 远红外 中红外 近红外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紫外线 X射线 γ 射线 波长 大于3000m 10~3000m 1 ~10 m 1mm~1m 15~1000μm 6~15 μm 3~6 μm 0.76~3 μm 0.62~0.76 μm 0.59~0.62 μm 0.56~0.59 μm 0.50~0.56 μm 0.47~0.50 μm 0.43~0.47 μm 0.38~0.43 μm 10-3~3.8×10-1 μm 10-6 ~ 10-3 μm 小于10-6μm
太阳常数可以认为是大气顶端接收的太阳能量
39
1 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的光谱
40
太阳辐射各波段的百分比
41
从太阳辐照度分布曲线可以看出:
①太阳辐射的光谱是连续的 ②它的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的辐射特性基本一致 ③从近紫外到中红外(0.3-6μm)这一波段区间能量最集中 而且相对来说较稳定;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 稳定辐射 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辐射源

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射, 也能够向外辐射

分类:
▪ ▪ ▪ 太阳辐射源:可见光及近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 地球辐射源:远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 人工辐射源:人为发射的具有一定波长的波束;主动遥感采用 人工辐射源,目前较常用的人工辐射源为微波辐射源和激光辐 射源
23
18
2、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红外波段
◊ ◊
0.76—1000μm 遥感中主要利用3—15μm波段,更多的是利用3—5μm和 8—14μm

红外遥感是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如热污
染、火山、森林火灾等),可进行全天时遥感
19
2、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微波波段
◊ ◊
1mm—1m,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 微波辐射和红外辐射都具有热辐射性质。由于微波的波长 比可见光、红外线要长,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 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
◊ ◊
微波遥感可采用主动或被动方式成像 微波对某些物质还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直接透过植被、 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20
2、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紫外线波段

0.01—0.4μm,太阳辐射含有紫外线,只有0.3-0.4μm 波长的紫外线部分能够穿过大气层,且能量很小

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的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碳酸盐岩
黑体辐射规律
▪ ▪ 律
实际物体的辐射
▪ ▪
地物的发射率 基尔霍夫定律
31
黑体辐射规律 普郎克公式
2hc 1 M ( , T ) 5 hc / kT e 1
2
c:真空中的光速 k:玻尔兹曼常数, K=1.38×10-23J/K h:普朗克常数,h=6.63×10-34Js Mλ(λ,T):辐射出射度
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6
4、电磁波: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传播
5、电磁辐射:近代物理中电磁波也称为电磁辐射,具有反射、
折射、吸收和透射现象
7
6. 电磁波的特性
1)
2) 3)
电磁波是横波
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 性,这就是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
42
2 大气的成分和结构
大气成分

大气的传输特性: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和透射的特性。 这种特性与波长和大气的成分有关

大气的成分:多种气体、固态和液态悬浮的微粒混合组成,
大气成分主要有
▪ 氮、氧、氩、二氧化碳、氦、甲烷、氧化氮、氢(这些气体在 80km以下的相对比例保持不变,称不变成分) ▪ 臭氧、水蒸气、液态和固态水(雨、雾、雪、冰等)、盐粒、 尘烟(这些成分的含量随高度、温度、位置而变,称为可变成 分)等
在0.4μm以下的短波区域对紫外线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 石强。水面漂浮的油膜比周围水面反射的紫外线要强烈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用,通常
探测高度在2000米以下
21
第一节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及其特性 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的度量 黑体辐射
22
三、电磁辐射的度量

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重要原因
43
大气结构

地球大气层包围着地球,大气层没有一个确切的界限,
它的厚度一般取1000公里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
▪ 对流层
▪ 平流层
▪ 电离层 ▪ 大气外层
44
大 气 垂 直 分 层
45
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衰减过程:30%被云层反射回;17%被大气 吸收;22%被大气散射;31%到达地面
46
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大气吸收 大气散射 大气窗口 大气衰减 大气纠正
47
大气吸收
大气组分的吸收光谱
48
大气吸收
O3:主要集中于20—30km高度的平流层
它是由高能的紫外辐射与大气中的氧分子(02)相互作用生成的 O3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


O3在紫外(0.22—0.32 m)有个很强的吸收带
1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地球大气运动的能源,也 是被动式遥感系统中遥感器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 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
(1)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
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的方向上,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I⊙=1.360*103 W/m2
32
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