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电磁辐射和地物光谱特性讲义

第二章电磁辐射和地物光谱特性讲义

τ =e-(α+γ)χ
α :为大气中气体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系数 γ: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系数 χ:为路程长度(即通过大气的厚度)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1) 大气的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大气层中H2O、O2、 CO2、O3对太阳辐射产生选择性吸收,由于 各种气体对太阳辐射波长吸收的特性不同, 使有些波段范围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另 一些波段则全部被吸收不能到达地面。因此, 造成了许多不同波段的大气吸收带。
由气体、水蒸气和悬浮的微粒混合组成。 气体:N2、O2、H2O、CO、CO2、N2O、 CH4、O3。 悬浮微粒:尘埃、冰晶、盐晶、水滴等,统称为
气溶胶,形成霾、雾和云。 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2、O3等少数 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所占比例几乎 不变,又为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 射相互作用,是使太阳辐射能衰减的主要原因。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可见光
波长范围从0.38-0.76μm。它由红、橙、黄、绿、 青、蓝、紫色光组成。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 觉,不仅对可见光的全色光,而且对不同波段的 单色光,也都具有敏锐的分辨能力,所以可见光 是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 在遥感技术中是以光学摄影方式和扫描方式接收 和记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特征。
0.8-25cm:
微波窗口,属于发射光谱范围。不受大气干扰, 透射率可达100%,是全天候的遥感波段。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2.3 地物光谱特征
地物的光谱特性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它 既为传感器工作波段的选择提供依据,又是遥感 数据正确分析和判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作为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和分类时的参考标 准。 一、 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 二、 地物的发射光谱特征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红外线
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 。 分为:近红外( 0.76-3.0 μm )、中红外(3.06.0μm )、远红外(6.0-15.0μm )和超远红外 (15 -1000 μm )。 近红外在性质上与可见光相似,所以又称为光红外。 在遥感技术中采用摄影方式和扫描方式,接收和记 录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光红外反射。中红外、远红外 和超远红外是产生热感的原因,所以又称为热红外。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电离层
顶部高度1000km,大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 态。氧原子和氨原子在分解和游离时吸收了多余 的能量,使气温升高,300km的高度气温可达 600-800ºC。 对可见光、红外直至微波的影响较小,基本上是 透明的。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主要空 间层。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瑞利散射
当大气微粒的直径(d)比辐射波长(λ)小得多时, 即:当d<λ/10时,ϕ=4,发生的散射称瑞利散 射。
γ∞1/λ4
可见光对瑞利散射的影响较大。 常见雨过天睛后,晴朗天空呈碧蓝色,大气中的粗 粒物质被雨水带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粒径较小, 把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到天空中的缘故。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氧(O2):
在波长0.155μm处吸收最强。在低层大气内几乎 观测不到小于0.2μm的太阳辐射,在0.69μm 和.76μm附近,各有一个窄吸收带。
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或频率的大小), 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称电磁波谱。
三、遥感应用电磁波段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遥感应用各电磁波波长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米氏散射
当大气中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相近时,即d≈λ, ϕ=2 ,发生的散射称为米氏散射。
γ=1/λ2 它是由大气中气溶胶所引起的散射。云雾等悬浮 粒子的大小与0.76-15μm的红外线的波长差不多, 因此,云、雾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是不可忽视的。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大气外层
该位于离地面1000km高度以上直至几万公里, 该层空气极为稀薄。并不断向星际空间散逸。 该层对卫星运行基本上没有影响。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2 大气成分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3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约有30%被云层和其 它大气成分反射回宇宙空间,约有17 %被大气吸 收,约有22%被大气散射,仅有31%的太阳辐射 直射到地面。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透射率(τ )为:
对流层
为大气的底层,顶部平均位于12km 。高度 每增加1km ,温度下降6.5 K ,气象变化强, 是现代航空遥感主要活动的区域。 在对流层内,由于大气层的吸收作用,使电 磁波传播受到衰减。
厦门理工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平流层
平流层顶部平均高度80km,层内气流比较稳定, 没有垂直对流。在25km以下气温一般保持恒温 约为-55ºC。在25-315km以上气温随高度递增 (臭氧吸收了太阳紫外光),在该层内电磁波的 传播特性与对流层内的传播特性相似。
3.5-4.2μm:
中红外波段。包括地物反射光谱、发射光谱,属 于混合光谱范围。中红外窗口应用很少,目前多 用于航空多光谱扫描方式成象。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8-14μm:
远红外波段,热辐射光谱。透射率约为60—70%。 是地物在常温下热辐射能量最集中的波段,在遥 感地质、环境遥感中应用较多。利用扫描仪和热 辐射计来获得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紫外线
波长范围为0.01-0.4μm。太阳辐射含有紫外线, 通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 0.3μm的能量几乎都被 吸收,只有0.3- 0.4μm波长到达地面。 主要用于测定碳酸盐岩分布,碳酸盐岩对紫外线 的反射比其它类型的岩石要强。另外,紫外线对 水面飘浮的油膜比周围的水面反射强烈,因此可 以用于油污染的监测。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非选择性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d>λ,ϕ=0,
γ=1,所发生的散射称为非选择性散射。
这种散射与波长无关,即任何波长散射强度相同。 如大气中的水滴、雾、烟、尘埃等气溶胶对太阳 辐射,常常会出现这种散射。 云或雾之所以看起来是白色,是因为它对各种波 长的电磁波的散射是一样的。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2.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2.2 大气层对电磁辐射的影响 2.3 地物光谱特征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一、电磁波 二、电磁波谱 三、遥感应用电磁波段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三、大气窗口
大气层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太阳辐 射的能量。把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反射、吸 收和散射比较低,即透射率高的波段范围,称为 大气窗口。 主要的大气窗口: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微波
微波的波长范围1mm-lm。微波遥感是借助微波 散射现象来探测地物的性质。 它的优点主要有: (1 )微波易于聚成较窄的发射波束 (2 )微波近似直线传播,不受电离层影响。 (3 )地面目标对微波散射性能好。 (4 )受自然界中的电磁波干扰小。 (5 )具有一定的穿透性。
1.3-2.5μm:
近红外波段的中段。仍属于地物反射光谱,但不 能用胶片摄影,仅能用光谱仪和扫描仪来记录地 物的电磁波信息。透射率都接近80%。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目前近红外窗口应用不多,但在某些波段对区分 蚀变岩石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遥感地质应用方 面很有潜力。TM设有1.55-1.75μm和2.082.35μm两个波段。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2)大气的散射作用
大气散射集中于可见光区,是太阳辐射能衰减的 主要原因。散射的强弱可用散射系数表示:
ϕ为波长的指数,它由微粒直径(d)的大小决定。
根据波长与散射微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散射可 分为三种: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二氧化碳(CO2):
它的吸收作用主要在红外区内。在1.35-2.85μm有3 个宽弱吸收带。另外在2.7μm、4.3μm与14.5μm为 强吸收带。由于太阳辐射在红外区能量很少,这一 吸收带可忽略不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