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文学理论复习材料(下)一、名词解释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着重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写实的方式达到细节的真实,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

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为表现性和虚幻性。

理想型文学偏于塑造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的形象,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

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达作家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3、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

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了暗示某种深广的意义,所以他不求物象细节的真实,而以主观变形的方式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

4、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

它的产生与英国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浪漫主义的口号是“回归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浪漫主义文学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自我表现。

代表人物有华兹华、英国诗人柯勒律治、雪莱、济慈。

5、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初,现实型文学不断发展,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其首要原则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

倡导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题材、描写范围全面地、充分地面向现实社会,全面深入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既要进行精细入微的刻画,又要进行历史长卷式的宏观展示,表现出对现实的富有理智的暴露与批判。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的狄更斯等。

正是由于他们对于现实社会中丑恶现象进行了犀利的分析、深刻的批判,因此,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被称作“批判现实主义”。

6、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称作外国现代派。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是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里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

代表作家有纳塔利·萨洛特、尤内斯库、卡夫卡等。

7、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换气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8、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9、特征化: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

10、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是由情景交融的意向生发出来的具有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的艺术空间,是抒情性作品中和谐而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诱发丰富想象的艺术境界。

11、文学风格:它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它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展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语言组织和问题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创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它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趋于稳定的标志,有事其语言和文体称呼的体现,通常被作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12、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得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呈现。

13、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4、高雅文学: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高雅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

其特点有: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有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严肃的思考、体验、想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高雅文学又称“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精英文学”。

它与通俗文学是相对的,甚至是可以转化。

15、大众文学:大众文学是与高雅文学相对的一种浅近、通俗、平易、流行的文学类型。

其特点是:思想内容的浅易,艺术形式的简明,富裕消遣娱乐功能。

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往往具有明显的营利性和较高的商业价值。

,需指出的是,大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

16、文学接受:文学接受一词是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的兴起而广泛流传的。

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拒绝和再创造。

17、文学欣赏:文学欣赏是读者的一种阅读活动,它明显地具有一种静观的、仪式的、膜拜的、审美的、无功利(或超功利)的性质,它所描述的其实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

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美学所阐述的自由艺术的审美鉴赏即是这种理想的或纯粹的文艺鉴赏活动。

18、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19、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由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

它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以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不是自觉的。

20、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共鸣”现象的产生,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21、净化: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净化一语,最早见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我们认为,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概括的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22、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领悟: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23、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4、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思想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思想性的,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意蕴或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

可以说,思想标准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5、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艺术标准是用来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所谓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创造能力等各种因素在其所创造的产品中所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一般来说,艺术性主要是由作品的文体构成、形象创造和意蕴表现体现出来的;因此,艺术标准,自然也包含着对文体、形象、意蕴的要求。

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可以说是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