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生阅读现状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只有认真分析当今学生阅读的现状,从小抓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基本要求、运用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更高一级学府,阅读自始至终与之相随。
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写作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能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乘着新课改的精神,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当今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
目前,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低、不会阅读、不爱读书,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语文阅读课中肢解性地讲析使文章丧失活力与魅力,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丧失了创新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
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
”…因此,教学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才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阅读教育对策研究
1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关键的一步,作为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语文,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收新知识是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
我们知道,学生并非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有家长这样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学校发的课本而却喜欢《喜羊羊,美羊羊》”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有着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是兴趣发生了偏离,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予否定或是批评,我们要相信他们,给孩子们阅读的自由,抓住时机,巧妙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这样,既保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以身示范,诱发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既要注重教书,也要注重读书,特别是教师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及声隋并茂的阅读示范,让学生感到一种美的享受,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则,作为教师要经常引领他们到图书城、阅览室接触更多的图书、少儿报刊、经典作品等,根据每个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于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这样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
有了阅读兴趣的培养,接下来就要确定阅读要求。
2阅读的基本要求表现随着新课改、新大纲的出台,特别倡导
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的整体素养的提高,这给语文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也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的前景,因此,阅读的基本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阅读要求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是阅读内容(1)体会课文中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2)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J陛的语句。
(3)理解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4)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句子段落。
(5)从课文的内容中去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6)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7)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思路和中心思想。
(8)感受课文的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是阅读欣赏语文要体现的人文精神、倡导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因而阅读时就要欣赏课文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3阅读方法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了适当的阅读训练,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志公先生认为“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的目的在于,粗知大意,得其梗概。
想的目的在于了解文章谈了什么问题,说了什么事,文章写给谁看的,为什么目的而写,然后再进行咀嚼、消化。
”
[2 所以,在拟定阅读计划之后,最好给自己确定一些具体的目标,然后针对这些目标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这就是目标阅读法: (1)写作目标:A、掌握文体要素:记叙文(小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文――对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