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对比阅读

初中文言文《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对比阅读

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欲穷.其林穷:()(2)才.通人才:()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咸来问讯(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桃花源记》以①____为线索。

从选文一二段中“缘溪行→(②___)→穷其林→( __)→从口入”等词句可以看出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4.《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中的《饮酒》都表现了作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结合诗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甲)(《桃花源记》晋·陶渊明)(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5.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①咸.来问讯(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③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______)④水甘.而芳(________)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A.不足..者 D.无论..魏晋..为外人道也 B.似是其子孙.. C.其两膝相比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8.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9.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选自《桃花源记》)10.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11.(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12.(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

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

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13.(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分)(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分)1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15.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与:同“举”,选拔。

B.故人不独亲.其亲亲:亲近。

C.屋舍俨.然俨:整齐。

D.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17.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采用了实景虚写的手法,营造了一种神秘感。

B.“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渔人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C.《大道之行也》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D.《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里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9.[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请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

(13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20.解释下列各句划线的字。

(4分)(1)咸.来问讯()(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4)水甘.而芳()21.下列选项中划线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古今变化的是()(2分)A、不足....为外人道也 B、似是其子孙C、其两膝相比..魏晋..者 D、无论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2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1分)24.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甲】小石潭记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游青溪记袁中道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注】①岚:林中雾气。

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③纨:白色的丝绢。

④拊(fǔ):抚摩。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2)皆若空.游无所依()(3)乃悟.世间真有碧色()(4)可拊可餐.()26.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盖世间之.色A.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B.心乐之.(《小石潭记》)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吾欲辱之.(《晏子使楚》)27.翻译下列句子(1)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2)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28.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但描写角度不同,扣住的特点也不一样。

请你分别..进行赏析。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袁宏远《观第五泄记》)(注)①罅(xià):缝隙,裂隙。

②掉:摇动。

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④掣折:转折。

⑤欹(qī):斜靠。

2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3)疾趋.:(4)山行之极观.也:30.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2.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小石潭记》:________________ (2)《观第五泄记》:________________33.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甲)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乙)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魏学洢《核舟记》节选)35.解释加点的词。

(1)斗.折蛇行(2)犬牙差互..(3)神情与苏、黄不属.(4)诎.右臂支船(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6)微.君之故(《诗经·式微》)36.翻译文中划线句。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37.结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小石潭边,子厚信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赤壁矶下,东坡泛舟,赏“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8.(甲)文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一)小石潭记(节选)(二)西山①十记(节选)(明朝)袁中道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②。

小鱼尾游,翕忽跳达。

亘流背林③,禅刹相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