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愤

书愤

4.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D《阁夜》一诗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答案:B(《蜀相》是咏史怀古诗,《书愤》是抒情诗,两者颠倒)•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解析D项,千年以来,有谁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答案 D•9.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写于作者61岁时,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并抒发壮志未酬而产生的失落之感,感情低沉哀怨。

•B.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早岁”,后四句写现在,前后对比,感情强烈。

•C.颔联两句追述了宋军两次胜利的战斗,也是诗人收复中原之志的具体化,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并收复失地。

•D.本诗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陆游诗善于用典的特点。

•解析A项,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答案 A•10.对下面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但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古代繁荣和今之萧条之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沉痛之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解析D.恬淡、清新的意境。

•答案 D•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解析D项,“断”是停的意思。

•答案 D•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解析C.无反衬手法。

“铁骑无声”写军队阵容的整肃。

•答案 C•1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对这首诗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的“书”作动词,书写。

标题意为书写一腔悲愤。

•B.“早岁”即“早年”,指诗人的青壮年时期。

•C.这是一首七律,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工整。

•D.“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写出像《出师表》那样的名篇呢?答案:D•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前句是对现在的慨叹,后句是早岁的豪情,构成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B.第二联回忆两次不寻常的战争经历,是对“气如山”的具体描写。

•C.第三联诗意悲凉,一个“空自许”的“空”字,包含多少人生的悔恨与沮丧。

•D.全诗由慷慨到苍凉,沉郁顿挫,声情激越,愤慨之情充溢其间。

•答案:C•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答案B解析许:称许,称赞。

•2.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7、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8.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于作者61岁时,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并抒发壮志未酬而产生的失落之感,感情低沉哀怨。

B.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早岁”,后四句写现在,前后对比,感情强烈。

C.颔联两句追述了宋军两次胜利的战斗,也是诗人收复中原之志的具体化,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并收复失地。

D.本诗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陆游诗善于用典的特点。

9、对这首诗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的“书”作动词,书写。

标题意为书写一腔悲愤。

B.“早岁”即“早年”,指诗人的青壮年时期。

C.这是一首七律,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工整。

D.“谁堪伯仲间”是说谁能写出像《出师表》那样的名篇呢?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前句是对现在的慨叹,后句是早岁的豪情,构成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B.第二联回忆两次不寻常的战争经历,是对“气如山”的具体描写。

C.第三联诗意悲凉,一个“空自许”的“空”字,包含多少人生的悔恨与沮丧。

D.全诗由慷慨到苍凉,沉郁顿挫,声情激越,愤慨之情充溢其间。

1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12.对下面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但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古代繁荣和今之萧条之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下句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沉痛之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13、《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有作者因难以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慨,比较阅读,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落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的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难一样,杜甫早已涕泪似横。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懑,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D.与杜甫诗借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以诸葛亮自况,意在借《出师表》之名发出师之呐喊,要求朝廷尽快整军北伐。

14对《书愤》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

“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15、对《书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追述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16、对诗句意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在中原向北眺望,只见南宋江山烽烟四起、疮痍满目。

想到君王昏庸苟且偷安,许多将帅主降求和,不禁怒气中生,郁积如高山而难排。

B.“铁马秋风大散关”——“铁马”即“金戈铁马”,比喻军队精锐、战斗力强。

这句意思是,南宋军队强大原有获胜希望,但由于将帅无能,导致在关塞彻底溃散。

C.“塞上长城空自许”——诗人觉得自己忠心耿耿,有率军收复失地的才能,犹如国家的塞上长城,但由于奸人谗害,自己只能空自夸许却无建功立业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