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国贸073 柏正炎202020730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
维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正是通过思维,人们才能认识自然、社会,从而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和本民族文化的濡染,其思维方式会逐渐成形稳定。
思维方式一但形成,人们就会在这种他所惯用方式中去思维,并去指导其行为。
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糊性与精确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模糊性,这与西方传统思维追
求精确性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语言上看。
汉语里的形容词不存在比较级,动词也无所谓“时态”、“单复数形式”,其确切含义只能通过具体语言环境、语言前后内容来把握。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极少象西方那样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和界说,明确其内涵和外延,然后再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二、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
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经验悟性直觉思维,西方传统思维重视理性逻辑思维。
今天许多人写文章仍喜欢用比较形象的词语表达深奥抽象的理论。
如写作理论把直截了当的开头称为“单刀直入”,巧妙地指出文章的主题叫“画龙点睛”,轻描淡写称为“蜻蜒点水”。
中国的形容词、成语特别多几乎每个词都有一个意象而抽象名词又特别少这样使得优美、富有意境的汉语诗歌、散文翻译成西方语言往往失去了原来的韵味而西方的科学论文翻译成中文,又很难找到相近的词语表达,以致近现代一些翻译家不得不大量创造了一些新的词汇适应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
爱因斯坦把西方科学思维归结为形式逻辑和实验。
形式逻辑使概念确定实验使概念具有数学定量化的公式,并有一最终对正确和错误进行评判的标准。
三、有机性与机械性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另一重要区别是,中国传统思维注重整体有机性、辩证性突出而西方传统思维注重具体机械性、形而上学明显。
中国人想问题、作事情比较全面很少走极端。
反观西方人传统思维喜欢把事物分解开来进行定量分析、实证检验甚至把人的器官当成零件分开研究,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出了一些荒唐的结论。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差异并非源于种中西方人在大脑生理机能的不同,而是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民族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社会性因素不同造成的,这其中文化因素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重要根源。
显然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与此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又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吸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精华,充实新的内容,建构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反过来,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还与科技革命有关。
科技革命引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革也有助于科技的发展。
西方的科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而思维方式,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也随之变革,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方式。
从经验科学-认识自然界的现象中不但产生了古代经验科学,还衍生出直观和思辨的思维方式;从实验科学-认识必然性规律中,产生近代实验科学,同时,西方人还找到了实证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在理论科学-或然性规律中,产生现代理论自然科学,西方人更学会了概率和统计的思维方式;未来科学-非线形规律的诞
生,又使西方人不但拥有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等未来科学,同时,开放性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也随之产生。
所以思维方式的形成与科技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在研究两者关系时要全面。
现在我的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全面,不极端!
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它也为文化多元性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从实践上讲,研究思维方式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
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